800小说网 > 奋斗在盛唐 > 第013章 清源董县丞

第013章 清源董县丞

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奋斗在盛唐 !

    清源县丞董彦,泉州府龙溪县人,年约四十许,与前任清源县丞,今御史台监察御史张柬之有师生之谊。

    董彦是高宗咸亨三年的明经科进士,自雁塔题名以来,董彦一直都在泉州刺史府任着闲职,熬了小十年,才得恩师张柬之推荐,接任了清源县的县丞之位。

    按理说,但凡高中进士者,一旦放榜题名,吏部至少都能授予个从八品的中县县丞。而董彦却在泉州刺史府足足坐了小十年的冷板凳,才有机会被下放到泉州下辖的清源县出任县丞一职。

    当然,这里面是有缘由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因为他当初考得并非是进士科,而是明经科。

    在唐朝科举中,以明经科和进士科为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口试,贴经,墨义。贴经类似于后世的考试填空,墨义便是对经文字句做简单的比试。一般参加的举子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基本都可以中试。

    而进士科除了要考贴经(考试填空)之外,还要考策问,杂文。策问,就是要针对国家当下的政治、竞技、法律、政务、军事、漕运、盐政等方面提出问题并附上解答,如后世的时政论文。杂文便要作诗赋各一,考校文采。进士科的一般很难中,每年赴京赶考的各地举子数千名,却也只是百中取一,通常只有三四十人中进士而已。

    而且古代的君王宰相看重进士科,都喜欢从进士科中选取治国人才,士子文人也喜欢参加进士科,因为进士科重诗赋,更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自然而然,进士科无论是难度,还是含金量,都远远大于明经科。

    因此,明经科的进士自然不能和进士科的进士相提并论。

    唐朝诗人孟郊的及第诗《登科后》流传至今: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中所讲得便是高中进士科进士后的风光无限和百般得瑟。如果哪个明经科进士敢把这首诗套在自己身上,在当时准会被人笑掉大牙。

    俗话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的读书人能考取明经科,年龄都算比较大的,而五十岁考取进士科,论岁数,还算比较年轻的。

    这句话一言道破了考取进士科的艰难。

    很遗憾,董彦就属于三十岁考取明经科进士的。再加上前些年他的恩师张柬之还没开始老丝逆袭,还不够格提携他。以至于他在泉州刺史府坐了十年冷板凳,干了十年的闲差。

    好在他现在才四十来岁,而且他的恩师张柬之自打擢升御史台监察御史后,也日渐受武后赏识看重,所以董彦相信自己只要在清源县能作出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政绩来,他将来的仕途未尝不是一片坦途。

    想想他的恩师张柬之都七十来岁了,才开始官场第二春,更何况自己才四十来岁,还这么年轻呢。

    所以自打上任以来,尽管清源一把手县令胡康安把持着县衙,但董彦却是一直严以律己,不贪赃不枉法,不徇私不舞弊,不结党不营私,一心都扑在清源县的政务之上。

    ……

    ……

    今晚的董彦早已脱下官袍,一身灰色袍衫便服穿于身上,在府中的花厅接见了最近在城中出尽风头,名声大噪的崔家二郎崔耕。

    与崔耕象征性地聊了一番之后,董彦发现此子并非如当初外界所传言的纨绔败家,相反,此子虽二十岁不到却是见多识广人情练达,而且每每言谈中都有奇思妙想,不同于常人。

    渐渐地,董彦从一开始地象征性地接见敷衍聊天,开始对眼前这个少年郎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见着崔耕从桌上两个大小酒坛中各自倒出一碗酒来,央请着自己尝上一尝,董彦并未伸手去接酒碗,而是问道:“崔二郎,莫非这酒便是最近清源县盛传的木兰春酒?”

    “然也!”

    崔耕点了点头,继续请手道:“今日特意酿造两坛,献给董大人尝上一尝。”

    不过董彦还是不为所动,摇了摇头,道:“崔二郎,你既然知道本官的府邸在哪儿,就应该知道本官的为人。不贪赃不枉法,不徇私不舞弊,你妄图想用两坛子酒来贿赂本官,想求着本官替你办什么事儿的话,那就……”

    “误会了!”

    崔耕赶紧抱拳打断了董彦的说话,笑道:“董大人,您真的误会了!小民自然知道你的官声,岂会自找麻烦?今日单纯就是想献上两坛子让大人尝上一尝,我家木兰春酒毕竟也是咱们清源县本土自产的酒,大人身为地方官,尝上一尝又有何不可?再说了,天底下还有傻到拿两坛子酒来行贿官员的商贾吗?”

    “呃……”董彦愣了一下,好像还真是这个理儿,身为地方官,喝两口本地酒坊献上来的美酒,这算什么行贿受贿?

    崔耕见着他还犹豫,又道:“大人,只消你尝过我家的木兰春酒,哪怕是一口,我敢保证,以后天下再也没有什么酒能入你的口了!”

    “嗤……”

    董彦闻言不禁嗤笑一声,有些不屑地摇了摇头,道:“你这牛皮吹得有些大了,别说本官当年在泉州刺史府当差时,尝过辖下各县酒坊的美酒,便是岭南一带最出名的富来春酒,在本官看来也不过尔尔。对了,还有你家酒坊当年酿造的木兰烧,恐怕连富来春酒都不如吧?”

    说着,董彦忽然一脸的骄傲,傲然说道:“本官当年金榜题名中进士时,有幸尝过先帝赐宫中御酒给我等众举子,难道你这木兰春酒还能比得过宫中御酒?你这崔二郎,小小年纪讲起大话来倒是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的确,就算董彦出身明经科进士,但在崔耕这等屁民眼前,那也足以炫耀秒杀!

    "我到底是不是在吹牛皮,大人你一尝便知!“

    崔耕不卑不亢,再次将大酒坛里倒出来的那碗酒端起,递了过去。

    见着崔耕说得言之凿凿,董彦这次没有再拒绝,而是将信将疑地接过酒碗,凑到嘴边浅尝了一口。

    瞬间,董彦的表情僵化在那儿,紧接着,又是咕咚股东喝了两大口,微微闭起双眼,抿嘴回味起来。

    约莫沉默了有小一会儿,董彦才缓缓睁开双眼,呼了一口酒气,赞道:“好酒,此酒论香醇,论绵柔,绝对是本官迄今为止尝过最好的酒!木兰春酒,好酒,好酒,难怪我府上家丁下人都在议论,说是在市井街坊的各处酒肆,此酒都卖断货了!”

    “嘿嘿,大人别急着赞!”

    崔耕又端起小酒坛里倒出来的那碗酒,再次奉上,道:“大人再尝尝这碗!”

    “哦?”

    董彦此时还沉浸在木兰春酒的美味之中,见着崔耕又递上一碗,有些奇疑道:“这一碗难道又有不同,还会比木兰春更好?”

    崔耕微笑如常,依旧说道:“大人一尝便知!”

    “好,试试!”

    董彦放下手中酒碗,再次接过崔耕手中那碗酒凑到鼻下,狠狠嗅了一口,脸色微变,嘀咕道:“酒香之气虽不似刚才那般猛烈,却多了几分厚重。”

    紧接着,他将酒碗凑到嘴边,浅尝小嘬了一口,含在嘴中回味三息,继而缓缓吞入喉中……

    微微闭目,细细地品味着……

    忽地,董彦神色巨变!

    只见董彦猛地站起,睁开双眸死死地看着崔耕,有些失态地单手一把攥住崔耕的胳膊,急急问道:“这碗酒就是木兰春,却也不是木兰春,它比木兰春更加醇香,更加绵柔,入喉进腹之后不再火热,而是温热,唔……怎么说呢?对,它就像是珍藏了数十载才出窖启封的木兰春酒!第一碗木兰春酒可称之为美酒,而第二碗…本官称之为酒祖!”

    说到这儿,董彦又是自顾连连摇头,自说自话道:“不对啊,不是说木兰春酒是你新近改良祖上留下来的古方和秘法,新近才酿造成的吗?你哪里来的珍藏数十年才出窖的窖藏美酒?”

    崔耕见状,先是竖起大拇指,由衷赞道:“大人真不愧是尝遍各地美酒的酒国大家啊!不瞒大人,这两碗酒都是本人今日才酿造的木兰春酒,酿造工艺上和酒方上是大相径庭,不过细节上却有不同。”

    “有何不同?”董彦先是追问,继而有些反应过来,颇为尴尬地摇摇头,道,“算了,这是你家的酿造秘方,倒是本官有些孟浪了。”

    崔耕却是很大方地摊摊手,笑道:“这也没什么不能说的,第二碗酒只是在粮食取材方面比第一碗更加挑剔些,在工艺流程方面也比第一碗多加了几道工序,多了几次蒸馏提纯而已。相比而言,第二碗酒在造价方面,还是酿造工序方面,都显得弥足珍贵些。目前市面上所卖的木兰春,便是大人所尝的第一碗酒。”

    “哦~”

    董彦长吁一声,还沉浸在第二碗木兰春酒之中,颇为同意地点了一下头,道:“两碗虽都是木兰春,却不可同日而语啊!这第二碗木兰春酒,足令本官回味此生了!”

    “哈哈,大人言重了!”

    崔耕见着董彦就跟丢了魂似的,突然问道:“大人,这第二碗木兰春,在您看来价值几何?”

    董彦下意识地回道:“此酒一出,世上之酒罕有匹敌!”

    “那此酒可为朝廷御用贡酒?”崔耕弱弱地问了一句。

    “嘶……”

    董彦突然瞪大了眼珠子,惊呼一声:“好你个崔二郎,还敢说今天找本官并无所图,敢情是在这儿等着本官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