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桂西故语 !
桂西故语
第一章
靖西崎岖的山路上,往来匆忙的行脚客。
路随着山坳的起伏绵延曲折,沿着坡向下望,是谷间蜿蜒的小涧。中年的男人坐在涧边的石头上歇脚。他约莫不惑之年,青布缠头,披着灰黑色的大褂子,腰间背着乌青的箱子,手执半丈来长的木杖,杖头悬挂泛黄的葫芦,似是行医的郎中。
他捧着溪水吃了几口,用他那宽大的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再沾湿双手,把他那被汗水黏住的黑长胡须捋开。
涧边发生着密丛的芦苇,翠鸟偶尔疾飞穿过,又沿着碧绿的涧水不知飞向何处去了。四月,春华未尽,南国的日头却晒得旅人不胜烦热。
那郎中只稍歇片刻,便不得不动身疾行。他本是桂中横州人士,自幼随父四处行医。其年至而立之时,父子悬壶桂西德保,倒治好了不少当地土族大家,颇得当地僚人与汉人信赖。而桂西终年瘴气弥漫,父积劳成疾,终因痨病卒于德保,薄葬老父之后,郎中索性落户当地,继续做些治病救人的营生。
此次拜请郎中行脚的是临县靖西的僚族大户,家住县府以西50里外的安德村。桂西本是僚人世居之地,汉人只散居于镇市之中,多是贩丝走茶、织篮打铁的工商,鲜有为农者。步入崇山之中,则尽是僚人耕织繁衍之地。郎中这硕大的褂子,在路途上一副副赤条条的身板中,倒显得另类了。
翻过一道岭,复行数百步,山坳间便露出了村的模样。山势低平处即是村前,村口一道宽溪环抱,仅有木桥一座横跨两端。遥遥远眺虽山影幢幢延绵不断,山间平坦处却平铺良田千亩。春末夏初的时节,广阔的农田上密麻地植满了黄绿色的稻子,稻粒纤长饱满。
“怎的水土竟如此不同?”郎中思忖,这德保的稻子才乌乌发着绿,安德村的稻子竟有秋收稻熟的景象。
木桥过处矗着两棵参天古榕,树干竟有数丈粗,乌油油发着黑。树冠如华盖笼罩一片绿荫,垂落下无数的藤条和叶腋。僚族女人好着黑衫,蹲在榕树下借着细流浣洗衣衫,她们把长发盘卷成高高的发髻,似一朵浓密的乌云。女人们边做着手头的活计边唱着歌,见到陌生的郎中也不怵,只是一边私语,一边迸出一阵阵爽朗的笑。
郎中晃晃悠悠地走过桥,他本以为这安德村也就数十来户人家罢了,如今一眼望来,怕是这硕大的村庄住着百来户人吧。
“诸位姑娘,烦请打听一下安德村韦家怎么走?”郎中走近她们,作了一揖,恭敬地问到。
在汉人聚落本不可唐突女子,只是这郎中行脚多年,倒是知道僚族女子不拘那繁文缛节。
只见那些女人叽叽喳喳地谈论着,然后又捂着嘴笑了起来。她们打量着郎中的穿戴,却并没有搭理他。
郎中弯腰抱拳,却不知如何是好。他突然明白,那些女人不会说汉话。
“这该如何是好?”郎中暗自想着。这桂西的僚语十里不同音,每每行医之时,本家本会寻一精通汉僚两语之人,一则带路二来翻译,只是此次那韦家老爷的病来势汹汹,只差人留下地址便唤来了这郎中。
女人听不懂汉话,却也无可奈何。只是见他久久俯身求拜的样子,又实在是可笑得紧。
郎中站起身来,望着这硕大的村庄一筹莫展。
少时,一个黑衣长裤的女人向他急急走来,后面跟着一个娃娃,那娃娃约莫八九岁年华,赤着脚,头发被修得齐齐的,也穿着黑布衣裳。
浣洗衣服的女人们看着郎中,用手指着前来的两人,似乎告诉他:他们会说汉话。
“敢问大娘,安德村韦家在何处?”郎中对着走来的女人,弯腰又是一揖。
女人笑了,她露出一副听不懂的表情,然后指了指身边的娃娃。
“敢问先生找的是哪一户韦家,此处韦乃大姓,散居村内不下二十户。”娃娃也向郎中施了一礼
那郎中心内一惊,不禁打量着这毛头娃娃。这桂西一隅汉僚杂居,汉话中带僚音僚调本是寻常,可这娃娃却说的一口流利汉话,甚而听那口音,是桂北柳州府或是桂林府的官话。
“小少年多礼了,听来者传,那韦姓老爷像是一尊贵人士,倒是没有留下姓名,只知来信的落款留着‘安德韦家智先’。”
“韦智先。”那小娃娃思忖了一会,转头问那女人。少顷,向郎中说道:“烦请先生与我同来。”
那娃娃赤脚走在屋间的土路上,步履之姿倒不像村间的小儿那般随意,甚至颇有浩然飘逸之态。
“敢问小少年,何处学得汉话?”郎中一边赶着路,一边问身前的娃娃。
“先生叫我阿顺就好,”娃娃没有回头。“我爹娘自幼教我读书认字,只是此处无人与我相谈,仅有娘亲每日与我练习。”
“阿顺小兄弟,敢问不是此地人士?”越向前行,土路也渐渐变成了石板路,看是接近了有钱人家的去处。
“我与娘亲四年前来到此处,投靠旧亲。”阿顺踩着白石板,那硬生生的路似乎还没有土路舒坦。
“刚才那位妇人便是令堂?”
“不是,那是我娘亲的姨母。她便是那位旧亲。”阿顺依旧没有回头。他在石板路上颤巍巍地保持着那种端正的走姿,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
“那令尊在否?”郎中对这个娃娃越发来了兴趣。
“死了。”阿顺倒是没有遮掩。
郎中看得出,这娃娃虽然受着不少汉家教育,但也糅杂了许多僚人的风俗。这尊上仙逝怎能用“死”这号不雅字眼呢。
复行十余步,两人停在一户大户人家前。这僚人人家倒是别具特色:乌瓦飞檐,木栅竹墙。只是这大户宅院则多用砖石铸造,雕梁画栋倒像是汉人府邸了。
“先生稍等片刻,我去请他本家开门。”阿顺三两步跑到大门边。大门是白色的巨石雕砌,有别于汉家的龙凤狮虎,雕画的图样却是些巫蛊神怪。
“有劳阿顺小兄弟了。”郎中卸下药箱,整了整大褂,恭敬站在门前。
阿顺朝着宅内喊了些僚语,不久,大门打开了。
开门的是一个五尺来高的汉子,套着黑色的小褂,皮肤黝黑发亮,结着壮硕的肌肉。他约莫十八九岁年纪,目光如鹞、面目方圆,轮廊清晰而坚毅,头发剃得短短的。好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先生,里边请!”那汉子声如洪钟,气势巍然,像是山间猛虎一般,却又谦逊礼让,一副礼贤下士的做派。
“有劳壮士,敢问壮士尊姓大名。”郎中随他步入中庭。
“先生不必客气,叫我智先即可。”壮士站在他身旁,对他做了个“请”的手势。“敢问先生如何称呼?”
“横州张育德。”郎中鞠了一躬。“您就是留书予我之人吗。”
“对的,家父就在房内,烦请先生相救。”韦智先单膝跪地,给郎中深拜了一下。
“韦家少东家请起,行医治病乃是分内之事,我必当尽力为之。”
张郎中步入房中,只见那韦老爷躺在病床上呻吟,大热的天,身上却盖着数层厚被。其面色惨白,眼眶深陷,湿汗淋淋,气喘吁吁,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
张郎中用手搭着他的脉,又在其腹腔摁了几下。
“先生,老父可有药可医?”韦智先用他那带着浓重僚腔的汉话问到。
“敢问韦老爷如此症状多时矣?”
“五日矣,初请乡里巫蛊前来施法,怎知两日后老父吐血数升不止,乃差人劳请先生来此。”
“敢问韦老爷饮食有异常否。”张郎中在韦老爷的几个穴位上按压了一会,让他稍平难过。
“饮食倒是无甚异常如同村里各家。倒是七日前老父至邻近龙德村喝兰老爷儿子的喜酒,不知是否于此有所关联。”
“我不敢妄下断言,只是韦老爷所患是吸虫之病,此虫多附身与鱼虾之上,多食则寄生人体,损伤肝肺,久而耗尽精气,肝肺衰竭而卒。”
“的确此处风俗好食鱼生,而老父更是食之甚欢,看来真是由此了。”韦智先思忖道,“敢问先生如何医治?”
“此病倒是不难医治,只是药效强劲,只怕老爷身体难以承受。”张郎中走向台前,执笔磨墨。
“此病所需药材有党参、白术、扁豆、淮山药、槟榔等。此些药剂倒是不难寻觅,只是切记这第一道药乃除虫排异之效,若是这第一道坎能平安度过,则老爷的命尚可挽救。”
“如若不然呢?”
“如若不然,或会不敌药力汹涌,吐血身亡。”
张郎中拟好药方,交给韦智先。
“切记这病不可久拖,久之则心肝俱损,无可医治。”
“多谢先生。”智先向郎中俯身一拜。“先生我已备好酒席,烦请先生入席吧。”
“既然少东家盛情难却,那就不好推辞了。”张郎中走出大堂,看到两个少年蹲坐在廊前读书。
“少东家,这是何人?”张郎中问。
“幼些的是带您来此的梁顺,其父早逝,故其随母姓。其母乃邕州府近的僚人,其父籍贯未知,只知是汉人。”
“难怪他汉话说得如此之流畅。”张郎中若有所思。
“这长些的是我的幼弟,名浩源,如今一十有一。”
张郎中看着浩源,那少年黑衣长裤,身材精瘦,倒是浓眉大眼,脖上戴一红线绳,吊着一颗长长的犬牙,分明是僚人打扮。
“这浩源,可不似僚家名字啊。”
“先生慧耳。幼弟自小怕水,老父十年前曾请汉家道士卜卦,说是幼弟命中缺水,该改一汉族名字以补其不足。”
“哥!阿爹怎么样了?”浩源回身看到智先,忙着跑向他。
“阿爹的病可以医治,不要担心。待会我们照着先生的药方抓药,过不多久阿爹就会好了。”智先安慰浩源,虽然他的心中满是忐忑,可坚实的面庞上却看不出一丝变动。
张郎中走向廊前。“阿顺小兄弟,这是什么书?”他指着阿顺手里的线装书。
阿顺摊开手,那是一本薄薄的《史记》,书页卷着,似乎快要掉散了。
“这里面的故事你都看得懂吗?”张郎中很感兴趣,这个年岁的娃娃也不知道千字文和三字经背了没。
“懂倒是懂,但是就不太明白为什么。”阿顺抬着他的头,盯着张郎中黝黑的长胡子。
“您说姜太公的胡子也向您一样长吗?”
“哈哈哈哈!”张郎中笑了,“阿顺小兄弟,这史记里的故事要慢慢看才能懂咧。”他看到吊在阿顺脖子上,也有一根红绳。不同的是,下面吊着一个小小的银锁。
“那浩源小兄弟是在教你认字吗?”张郎中问到。
“不是咧,是我教他咧。浩源教我说僚语,我教浩源说汉话,我们是君子,互相学习。”那小小的嘴里飘出来的官话显得那样可爱而滑稽,而在一顿的寒暄过后,他们也终于放下了繁缛的礼节,说话也没那么文绉绉了。
“先生,饭菜备好了,请您入席吧。乡间粗野小菜,还请先生不要嫌弃。”智先走到张郎中身边,请他入席。“阿顺也来吧,你也好久没有到我们家吃饭了。”
阿顺向智先鞠了一躬,跟着他们一起入了席。
僚家的桌椅都是低矮的。竹子编成的椅子,大圆木板拼就的桌子,就这样扣在地上。墙边垒砌着一道柜子,柜子上零星摆着瓷器和卷轴,卷轴看似画像,或是书法。
桂西的僚人喜欢用山里的植物当做香料入菜。他们把姜、蒜、藠头、梅子和柠檬腌制成酸,然后切碎与鸡鸭一同烹煮,带着一种酸爽开胃的风味,以缓解漫长的炎热夏季的折磨。
“阿顺,我们来比吃鸭屁股,看谁吃得快。”浩源抓了一个硕大的鸭腚尖,放到阿顺碗里。
“我才不要呢!君子不吃这些油腻的脏东西。”阿顺瞥了他一眼。
“你敢说鸭屁股脏?你看我不收拾你!”浩源笑着,用油腻腻的手抹在阿顺脸上。
“浩源!好好吃饭,有客人在呢。”智先瞪了浩源一眼,嘴上却笑了,像是未脱干净稚气的孩童。
“先生,我是个粗人,粗粗学了几个汉字,事情紧急才没能亲往,只能留书予你。如今劳烦您这么远赶来,实在太感谢了。”智先给张郎中倒了一碗酒,酒混混的,带着辛辣的气味。
“哦?但少东家汉话说得实在不错啊。”张郎中接过酒碗,撩起胡子一饮而尽。“而且看您的谈吐见识,实属不凡,真可谓英雄出少年呐。”
“先生好酒量!”智先干下自己的酒碗,又给各自倒满了。“老父在我十五岁时将我送到临近的市镇里学生意,这汉话、僚话、苗话都要学些。”他举起酒碗,豪迈地一饮而尽,滴落在唇边和胸膛上的酒液,显得他粗壮的身躯更加狰狞。
“只是不知小东家,我是指浩源。他似乎对学文弄墨颇感兴趣啊。”张郎中不甚胜酒力,举碗以示尊重,然后慢慢喝起来。
“幼弟自小身体就不怎么康健,农事做得少,只得在家闲着。这乡里僚人的孩子都粗生野养,每每出去一回就弄得遍体鳞伤,四年前阿顺来到村里,索性就让他俩玩在一块,互相倒也能有些补益。”厨娘从厨房里走出,端出一个巨大的海碗,里边满当当堆满了烧猪蹄。
“我们这八角烧猪蹄,是过节最好的待客菜。”智先把碗端到张郎中面前,给他夹了一大块。
“只是不知这安德村里,果真有教书育人之人?是否有私塾先生来此传道受业?”张郎中放下酒碗,用筷子夹了一块猪脚。“这八角香气如此浓烈,想必是上品。”
“村里倒是没有教书先生,别说村里,就是靖西、德保这教书匠倒是少得可怜。倒是村东的黄老爷斥巨金从广州府请来了一个先生,看起来倒颇有一番鸿儒之气,只是这黄家素来与我无甚交情,他家受汉风颇深,宅第建成深墙大院,看上去也颇难接近。”
“这黄老爷是什么来头?”张郎中有些好奇。
“我们村里韦、黄、赵、岑四家大姓,黄老爷乃是黄姓家族的宗宅。黄家世家都是桂西山道上做买卖的商客,结识不少汉人的达官显贵,黄老爷正妻娶的乃是本村同族的族妹,只生得一子便早故。后来黄老爷到靖西至邕州做生意,娶了一位僚人巨商的小姐,又生得一女。这黄老爷宝贝得很,就请来先生教她读书识字。”智先举碗过顶,又深敬一盏。
“这黄老爷看起来倒是这方吃得开的人物了。那这赵、岑两家?”张郎中问。
“这赵、岑两家倒是在村里安心务农,只是偶尔往西边去去,做些茶米换鱼盐的买卖。”
“这西边可是交趾国?”张郎中问,他思忖着,这可是走私盐的买卖,若为官府知晓,怕是有一劫大害啊。
智先似乎看穿了张郎中的想法,他爽朗地笑了笑,指着桌上的菜,“先生可知,这满桌的菜肴,用的都是交趾国的盐。”
“愿闻其详。”
“这官府的官盐取之于钦州、廉州,至此山路险峻,别说靖西、德保,就连邕州府水路之便难以运转,先生可知为何?”
“这倒不知。”张郎**手相问。
“这官盐产自钦、廉之时,花费不过数文,自邕钦道这短短二百里地一路官府是吃拿卡要,至邕州府盐价就能涨到八十文,到靖西县内,这盐价就可达二百余文。”
“可在德保境内,这盐价也才三十余文呐。莫非?!”张郎中的手抖得甚至拿不动筷子。
“先生明察。”韦智先笑了,笑里藏着一丝诡谲。
“先生来时可看到靖西山道上来往的独轮车?”
“的确看到了,那车上用麻袋装着许多物件,那是何物?莫不是......盐?”
“先生错了,”智先摇了摇头,“那是砂石。”
“这发动僚人来往匆匆搬运些砂石所为何事?”
“先生可知三年前在这大山深处,挖出了块狗头金?”智先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自然知道,这狗头金中4斤许,状如狗头。早已被靖西府衙呈送天子了吧。”
“先生,这金子可不是宝贝,可是大灾啊。”
“少东家不必多言,我自心知。烦请少东家开言,需要我做些什么,我必当尽力。”
“好!张先生不愧是当世智者,我干此一碗,以谢先生!”说罢,将碗中酒一饮而尽。
“只是不知这韦老爷的病,少东家做好决定没有。”张郎中问。
“姆娘!”智先召唤厨娘。“这老太爷的药熬好了吗?”
“再有一刻钟就熬好了咧。”厨娘回答他。
“熬好了就给老太爷送去,帮他服下吧。”这话说得铿锵有力。
“好果断的人。”张郎中暗暗思忖,背后密麻地渗出了冷汗。“这韦家少爷真是个老练的权谋家,只怕早早便盘算好这套局。”
这浩源抓着鸭屁股吃得津津有味,阿顺则慢悠悠地扒着大米饭,一言不发。张郎中看着碗里的大米,用手捡过一粒,细细端详。
“先生莫不是对这稻米有兴趣?”智先问。
“今日我来此之时,看到村外遍野黄了的稻子。如今看这米粒,似乎与别处不同。”
“先生果然好眼力。”智先笑道,“先生可知交趾国以南,有一大国叫占城。”
“略有耳闻。”
“这占城的稻子,米粒长且饱满,耐旱耐暑,一年可栽3季,产量颇丰。”
“如此良稻,为何不引种别处?”张郎中想发问,但却忍住了。他突然明白,眼前这个壮实硬朗的汉子,有着一颗难以琢磨的心。
“先生,今日夜深,我给您置备卧房。看来老父病情需要先生停驻以便观察,烦请先生在此鄙陋小舍盘桓几日。”
“感谢少东家,但我看这小娃娃年纪轻轻,却气度不凡,我想这几日教他读书写字。我住他那儿可好?”张郎中推辞道。
“这......”智先略有为难。“这倒是不妨,只是阿顺家里有一守寡的母亲。”
“僚人也守这三纲五常?”张郎中笑了。
“自然不守,只是那阿顺的母亲倒是颇有汉人女子的气节。”智先说道。“这样吧,阿顺家旁边有一间空屋,平常是我族里置放农具的地方,若先生执意如此,就让人把那里收拾收拾,给先生作暂歇之所。”
“那就有劳少东家了。”张郎**手相谢。
屋里开始转黑,厨娘掌起一盏油灯,昏暗的灯火照在每一张脸上。稚嫩的阿顺的脸,一本正经地嚼着米饭;瘦削的浩源的脸,满是油腻的光;智先渐入微醺,那爽朗的纵情的笑,满是豪迈与畅然,只是那火光幢幢,似乎明灭之间略含狡黠;张郎中偷偷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他的命运,似乎开始了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