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大唐国妖 !
房玄龄把李世民在心里骂了不只是一次,李世民如此不要脸的讹诈,让房玄龄非常气恼。既然预测未来几年是贞观年间是灾害最严重的时候,这个如果事情是对的,那最后说明了什么?按照古代的封建迷信的说法,是不是皇帝施政失德,所以这才造成了天才频发?
当然,这个是不可能的,皇上施政怎么可能失德呢?皇上是不可能有错的,皇上是绝对不能有错的,可是这个“天人感应”是怎么回事?那肯定是宰相的问题,宰相没有能够辅佐好皇帝,那自然是宰相的事情。作为负责政务的宰相,那理应圆润离开,退位让贤了。
这个李世民摆明了实在讹诈房玄龄,如果房玄龄不同意商人势力扩充到整个江南,这样他李世民到时候也就把这个天灾推卸给房玄龄。总之这个也是合情合理的,让房玄龄心里大骂李世民不要脸。
不过房玄龄也是没有什么资本,毕竟李世民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作为皇帝有耍流1氓的资格。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对臣子耍流1氓的,皇帝可以无所畏惧的对臣子耍流1氓,可是臣子却没有什么好办法。一旦皇帝豁出脸皮去耍流1氓,那你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
“皇上,臣以为既然如此,我大唐朝廷也都不能够让商贾平白无故的付出。皇上,你看如何,我们允许组织人手去江南垦殖,不过却并非没有条件。既然商贾谋取了利益,那也就要缴纳税赋。不如我们将商贾的商税提高到二十五税一,这样让商贾更多的为朝廷贡献,也都可以让普通百姓减少压力啊!”房玄龄说。
房玄龄害怕了,害怕李世民把所谓天灾的责任推卸给他这个宰相,到时候他这个宰相必然要主动“圆润的离开“。虽然这个摆明了是李世民在讹诈他,可是房玄龄却不得不担忧,毕竟这个还是在李世民的权力范围之内。到时候李世民集团多半会选择牺牲房玄龄,让房玄龄去背黑锅。只要李世民愿意豁出脸皮,那还真的可以做得到。
房玄龄好不容易一辈子混到了宰相的位置,谁愿意平白无故都离开,尤其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离开,更是悲剧。
“这次虽然同意了商贾去江南垦殖,可是我却选择加重了商贾的税赋,从过去三十税一提升到了现在的二十五税一,这样应该让这些商贾感觉到了加大压力,同样遏制商贾势力上升过快了。”房玄龄想。
李世民很快说:“好的,既然如此,那朕也就让中书省草拟奏章了!”
这次的事情,在大家互相妥协当中结束了。荆谋言提出要让商贾去江南垦殖,李世民出于扶持商贾势力遏制士族的想法,跟荆谋言武士彟唱双簧,反而逼迫房玄龄为首的士族同意开放江南让商贾垦殖,提高商贾的经济实力。
可是另一头房玄龄为了保证自己的宰相位置不丢了,同样选择妥协了一步,同意让商贾去江南。可是他也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商贾增加一部分商业税收,希望能够遏制商贾的势力扩张。这样不过是双方大家互相的妥协,各自妥协了。
很快一份诏书被草拟了出来,而李世民却通过信鸽直接把诏书的草稿在正式诏书下达之前,就送到了剑南道武士彟那里。武士彟接到了这份草稿,事先已经知道了诏书的内容了。
“朝廷已经同意了我们巴蜀的商人组织人手去江南垦殖,可根据我的两个儿子送来的消息,这次朝廷之上有些明争暗斗了。皇上明里暗里讹诈了房玄龄,逼迫分房玄龄同意。可是却另一头房玄龄提出要对商贾增税,这样明显是希望遏制商贾发展的可能。”武士彟说。
荆谋言评价说:“武长史,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其实这个无非是互相妥协,官场之上各种交易,这样无处不在。皇上既然逼迫了房玄龄,那不可能继续逼迫了。所以退让一步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对于商贾增税,这个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商贾增税,未必不是一个好事请。”
武士彟立马皱眉说:“还是好事请?”
荆谋言点头说:“没错,对于商贾增税,其实未必不是一个好事请。因为如果有朝一日商贾所承担的税赋比例占据了天下的绝大多数,朝廷的开支绝大部分都是由商贾来提供的,你说朝廷还会继续打压商贾吗?到时他们巴不得扶持商贾,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巴不得扶持商贾呢!”
“纵观天下,朝廷这种东西,其实不过是一个‘机器’,一个统治机器而已。谁养活了这个‘机器’,那他们也就服务于谁。农业养活了他们,他们自然要服务于农业。可是如果商业养活了他们,他们必然会调转到商业那里。毕竟谁也不会做那种断绝自己生存土壤的蠢事。”
荆谋言认为房玄龄给商人进行增税,这个也许是他出于遏制商贾的目的,可是房玄龄也许因为时代眼光局限的缘故,他认为加税可以遏制商贾势力的崛起。
“房玄龄所用的思维明显是错误的,他错误的采用了农业思维来衡量商业,甚至错误的利用了农业社会的思维来衡量将来的商品社会。更是错误的利用了自然经济来衡量商品经济,这样必然会南辕北辙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也许这样加税是盘剥。可是一旦进入了商品经济,对于商业加税反而明显实在让商业势力渗透到朝廷官府里面。一旦朝廷的绝大部分税收和开支都来源于商业,那他们必然会转而从农业变成重视商业,这个是不可避免的。”荆谋言想。
荆谋言并不担心房玄龄增税,因为对于商人增税对于未来商业势力发展,利大于弊。什么行业对税收贡献越大,对于国家财政贡献越大,这样国家反而越是会重视什么行业。这种情况数不胜数,就好比后世很多地方政府都会保护当地的利税大户,甚至牺牲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利益去维护利税大户的利益。这样做看起来很蠢,可是却恰恰说明了人类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当官更是如此,权力来源于哪里,他们也就忠诚于哪里。国家财政主要来源于哪一个行业,他们反而会支持哪一个行业,保护哪一个行业。
房玄龄的思维,并不代表房玄龄愚蠢,不过是他时代思维所束缚,无法预测到未来罢了。用了错误的标尺衡量,那自然是南辕北辙,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你说的这样也对,也不无道理。我们这个益州大都督府,也就是最大的体会啊!根据下属汇报,我们目前益州大都督府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商人直接或者间接的提供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租庸调,本来是单纯的农业的,可是自从你一旦组织了商人垦殖,就变成了商业。我们已经有至少七成以上的租庸调是由商人来组织百姓所缴纳的。”
“至于别的各种道路收费,随着一条条道路未来逐步开通,我们益州大都督府所获得的租庸调甚至各种收入,至少有九成是从商人那里直接或者间接获得。过去还有很多官吏反对商业,可是现在反对声音已经越好越少,反而干脆有人提出‘本末共举’的做法。甚至有人提出了‘保农护商’的论调。”
“他们提出在保证农业的基础之上,可以同样保护商业发展,不让商业被打压了。”
武士彟所说的例子,荆谋言其实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不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目前益州大都督府表面上看主要财政收入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可是这个背后的结果却是其实这些农业租庸调早就是由商业组织百姓进行集体屯垦所缴纳的,其实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了商业税,是由商人来间接创造的。至于各种的市场税,关税,道路收费等等一系列的收入,都是跟着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农业发展,接下来商业必然会跟着发展,到时候益州大都督府各级官府的财政主要来源都是跟商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自然思想都会改变的,想法也都会改变的。身处在什么位置,从什么方面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会选择支持什么方面。商人提供了绝大部分财政,他们自然会支持商人。
本来过去重农抑商,可是现在转变成了“本末共举”和“保农护商”的论调,其实无非也就是各级官府从商业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利益,这样才是他们所重视的。
“武长史,虽然目前因为过去重农抑商想法的顽固,所以他们短时间之内无法很快纠正过来。不过我们将来一旦随着商人创造的税赋越来越大,到时候我们官府彻底依靠了商业税赋来进行维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嘴里的论调会跟着变化的。那个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喊出来支持商业,大力扶持商业发展了。这帮官僚们精明得很,谁对他们有安徽楚,他们也就会支持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已。当商人给了足够好处之后,他们转变得比谁都快。”
“这个世界,归根究底还是红果果的利益在作祟,谁能够获得更多利益,那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处。谁能够给他们更多利益,他们也都会不要脸的支持谁。为官者更是如此,为了利益更不要脸。”荆谋言说。
荆谋言已经发现了,现在在益州大都督府范围之内的官员,反对商业的声音越来越少。除了少部分民间的士族在反对之外,官府里面的反对声音几乎已经很少很少了。因为商业带来的好处已经是很快发挥出来,这些官员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好处。商业带来的更多税收,带来了更多的农业收入,甚至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这些财政收入和农业收入,都将会成为益州大都督府下属各级官员将来升迁的资本。这些收入,紧接着也就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农业收入增加,再加上各种政治效果,这样都是一个个的政绩啊!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将来升迁的依据,他们当然会支持了。
在升官发财面前,什么重农抑商,什么传统思维,这些都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重视商业,维护商业能够升官发财,那就让重农抑商思想去见鬼去吧!虽然现在很多官员依然没有提出重视商业,可是心里却已经开始改变了。
“接下来,益州大都督府下属的几乎所有官员,都将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都会通过扶持商业,甚至让商人创造更多价值,这样才能够逐步升迁。这帮古代官僚,只要他们能获得好处,他们思想转变得无比快速啊!这才几个月,就抛弃了重农抑商思想,变成了‘农商并重’了。”
“归根究底,孔圣人的话早就抛弃到了狗肚子里面了,只要利益给足了,让他们去朝着孔圣人吐口水,也不是无法做到的。在升官发财捞取好处面前,圣人教诲算个屁啊!圣人这个东西,用得上就拿出来用用,如果踩死他们获得的好处更大,这帮官僚不介意去踩死他们!”荆谋言想。
荆谋言接着对武士彟说:“武长史,我认为我们可以由益州大都督府牵头,组建一个江淮农垦集团。我们可以益州大都督府跟商贾合作,我们益州大都督府让商贾投资,然后我们益州大都督府作为朝廷政治上的庇护,并且负责协调江南地方官府等等各种官府的来往。然后占据五成的份额,接下来五成可以交给商贾,甚至百姓进行投入,组建一个江淮农垦集团。接下来我们可以组织人手集体开发江淮地区,加快江淮地区的开发,这样将来江淮粮食产量都足以保证我们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