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家族穿越种田记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家族穿越种田记 !

    今天就是张家姑娘出阁的正日子了,以前我们没机会亲眼见识古人的婚丧嫁娶风俗,这次碰上了,怎么也要去看看。

    早晨天还有点阴沉沉的,一出屋门就能感觉到寒气扑来,我们只好穿的更厚些,再把羽绒服先套在袍子外面。

    等过了山洞,把衣服和该藏的东西藏起来,一堆人便小心翼翼、东钻西蹿的从小路下了山,再若无其事的绕到村里的大路上。

    到了张老汉家门外,就看到已经有许多看热闹的村人在了,他们有老有少,一个个脸上也都喜气洋洋的,讨论着将要来迎亲的这位外村女婿的家世人品。

    听着他们说,张老汉的这位女婿,家境在十里八村里算不错的了,住在紧挨着县城的白村,家里田产颇丰,且还在城里读过书,是个识字的。

    虽然张老汉家里的条件也不算差,但到底是高嫁了,听村里人的意思,这婆家主要是看中了新娘子的出众相貌。

    张家姑娘之所以拖到十六才出嫁,也是因为自身颜色好,以前一直不愿意低嫁,才等到了媒人说了这门好亲事。

    这位张家姑娘我们是见过的,要说她的相貌,在附近村里倒算是数得上的了,而且她身材丰满,气质大方,行动上爽快伶俐,女红手工据说也不错,才等到了这么个金龟婿。

    都说唐朝人以胖为美,不过现在或许是因为立朝还没太久,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正在成型中,社会上对妇女们的身材要求也还没太明确,以胖为美的说法还不太流行。

    但在各方各面的生活中,唐人追求宏伟大气、慷慨豪放的审美观念却已开始成型,也影响到了唐人衣食住行的每个角落。

    其实我倒觉得,我们家里这几个姑娘,会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她们生长在女权更为开放的现代社会,见识和气质都远胜这时期的姑娘、小姐们。

    不过她们都受了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身材大概在古人看来会有些偏瘦。

    可惜未婚的两个都算有了对象,另一个却像处在中二晚期,还不到开窍的时候呢。

    我们这样站着听着等了没太久,就听到村头传来了热闹的人声,远远的便看到一群人并着几辆大车缓缓行来,最前头的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官。

    围观众人一看,纷纷一拥而上,一堆人将路差点都堵上了,个个笑嘻嘻的叫新郎拿出彩头,“贿赂”过了大家才能放行。

    新郎带的司仪便大声喊着吉祥话,一边向人群中抛撒混着铜钱的喜果,待堵路的村民们觉得差不多了,才满意的给他们放了行。

    新郎官也终于跨进门内,我们打眼一看,见他穿着绛色的圆领袍子,头上戴着幞头,腰上挂着美玉。

    虽然长相略普通了点,但或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让这身行头一衬,新郎官看起来也算个青年才俊了。

    众人跟着一起挤到了院门口,女方亲戚便拉着新郎不让进了,先是出一些口头刁难,又假装凶恶的要赶人,除非他完成了各种难题。

    于是一边让司仪又给了好处,新郎也被灌了酒,喝了一碗黑乎乎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才被众人放过,让他给岳父岳母行礼。

    岳父受了礼却不松口,只叫他当场作一首好诗出来才罢。

    新郎便随其意,先故作沉吟一会,再张开口高声吟道:

    “喜气拥门阑,光动绮罗香,行到花下处,悟身非凡客,”略一停顿,环顾一圈,又向新娘窗下接着喊。

    “不须朱粉浓,嫌怕太红白,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这首诗由他读出来,起转承合,抑扬顿挫,颇有古韵。围观众人听了果然纷纷拍手,交口称赞其才学。

    当然,我们都明白这该是提前作好了准备着的。

    这新郎官到底是好家世出来的金贵女婿,新娘家人也不敢为难他太过,便算放过了。

    随后,新娘子终于在千呼万唤中,缓缓的出现在了门口。

    众人争相看去,只见她身穿青色连裳,外罩更深一层的长裙,革带、袜履均同色,发髻高耸,头戴金饰花钗,半披着一小块绸布盖头。

    娘家的老丈和哥哥们见状,便急忙抱了一卷卷地毡、席子或被褥,依次铺在新娘脚下,让她踩着走,直到另一头的新郎处才止。

    新郎喜气盈盈的接到了娘子,便迫不及待的就要带着走。

    这时候新娘的母亲却拉着女儿不愿放手了,新娘也受其感染,转过头抱着母亲掉起眼泪来。

    哭嫁倒算是古今都有的风俗了,或许是想到要离开家人的不舍,也或许是对未来夫家陌生环境的惶恐,这时候新娘们的眼泪大多都不是硬挤出来的。

    围观帮忙的姑嫂婆子们赶忙上去劝,母女俩慢慢平静下来,也终于愿意将新娘子从手里交出了。

    这边的媒婆接过手,扶着新娘踩着事先放好的马鞍上了喜车,新郎也重新上了马,车队便掉过头,从另一个方向开拔,绕过村子从另一条路回新郎官家拜堂去。

    我们也跟着车子走了一段,沿路村民们有站在门口看热闹的,小孩子们嘻嘻哈哈的往车上爬,便又有人拿写喜果把他们哄了下去。

    全程热闹看完,我们也抢到了一些喜果和几个铜钱,喜果是一种比较硬的小点心,用了面粉掺杂了别的什么做的,吃起来倒并不是太费劲。

    这么一套下来,虽然只是接新娘子,还不包括前期说亲、下聘什么的,也没看到拜堂、祭祖、闹洞房,但也够我们看新鲜的了。

    虽然障车、下婿、传席、撒帐之类的环节,在现代一些地方的婚俗中也还保留着,但其方式和细节却都早已变了模样。

    古人们的阵势虽弄的不如现代人大,但不论是主人家、参与者,还是纯看热闹的路人,他们的满心欢喜和真切祝福,都是我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这倒颇有一家办喜事、全村一同乐的滋味了。

    在现代时这种氛围是很难有的,毕竟有几个人会关心陌生人的喜怒哀乐呢。

    结束后回到家,天还不算晚,也早已重新放晴了,我们换回方便的衣服,随便做了点简单的饭,先填了肚子。

    吃过饭老爸打算去东边山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石料能做成磨盘,便又请上爷爷去掌眼,叫大哥给他们当司机。

    我们则去看师哥对磨坊的设计想法,由于他右手不便,无法作图,便由他说,梁玥在旁边按他的意思动手画。

    师哥现在已经搬回了书房,因为齐景辉忍了没几天就不愿再忍,自己动手去打了架木床,宽度、长度都按师哥的意愿做到了让他满意。

    当然二哥也在其中帮了忙。不知道他怎么跟师哥说的,反正后者很快就主动提出要搬回书房,我也就没再阻拦。

    这次不过是建个小磨坊,两边有个存放粮食和牲畜生活的地方就行了,中间则可以安放磨盘。

    果然不一会成品图就出来了,师哥看过没什么问题,又隐晦的夸奖梁玥的手绘功底好,两人一来二去的就又开始了画法讨论。

    齐景辉悄悄的向我使眼色,我们便识趣的告辞出去,给他们留下相处的空间。

    回了房间,我打算拿出之前买的书接着看。

    这其实是一部由卷轴组成的书,这时代纸还没有普及,文人墨客的书画便大多写在绢本布帛上。

    我买的是一部某读书人写的杂记,里面既有圣人之言,也有市井见闻和诗词歌赋,要说文学造诣有多高,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我看它主要是为了认字。

    没错,家里虽然住满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现在都差不多变成半文盲了。

    这时候虽然书法艺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各个名家、大家也已开始崛起,字体种类流行多样,但官方用的正体字还是楷体。

    它其中的大部分字,我们都认识或能猜出它们的简体形式来,但到底是经过了千余年的转变和进化的,有些字便是我们完全认不出的了。

    所以我们买了一些这时代的书籍用来研究,众人有时间了就会读一读,既能认认生僻字,也能更多的了解这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状,算一举两得。

    不过这时候的书也不便宜,不怪张老汉找了个读过书的女婿,就忍不住的整天夸口了。

    看了一会书,我又记了一些字的写法,便铺上纸笔打算练一会。

    小时候我也跟着太爷爷练过一段时间的书法,后来好像是因为手腕受伤才停了的,其后也没再捡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时候打下的基础还在,我现在拿起笔还挺有感觉的,才练了没几天,就比他们写的都更像样了。

    齐景辉无聊的拿起我放下的书展开看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性格原因,也或许是耐心不足,他对书法这类艺术的兴趣终究不大,我看他倒更愿意出去和人虚与委蛇。

    到底看他看的无趣,我便练了一会就停了笔。算了,难得两人独处,我也就好好陪陪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