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游龙戏唐 > 第三百三十章 劝学策(三)

第三百三十章 劝学策(三)

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游龙戏唐 !

    “陛下息怒,老臣(微臣)失礼了。”

    太宗这么一开口,本就已是力不能支的长孙无忌自是乐得赶紧脱身开去,而陈子明么,也不打算真将长孙无忌往死里逼,毕竟言语间占些上风只不过是一时痛快,却不足以伤到其之根基,如今太宗既是叫了停,陈子明倒也不会过于己甚,告罪了一声之后,便不再多言了。

    “罢了,下不为例,玄龄,尔对这标点符号一事怎么看?”

    无论长孙无忌还是陈子明,都是太宗依为股肱之重臣,他自是不会真拿君前失礼这么条过失去重处二人,打断一下二人的争辩也就算是将事情揭了过去,转手间,便已将问题丢给了默立在一旁的房玄龄。

    “陛下明鉴,老臣以为此策应是可行,只是具体之符号应用是否恰当还须得进一步商榷,以确保万无一失。”

    房玄龄对标点符号的推广一事同样是持着赞成之态度的,只不过他生性谨慎,并不似陈子明那般旗帜鲜明地亮出绝对支持之姿态,而是给出了个较为谨慎的提议。

    “嗯,此策,依朕看,总体上是好的,具体应用么,且就节后再行详究也罢。”

    太宗本就有心要推广标点符号,之所以问众人之意见,也不过是不愿表现得太过乾坤独断罢了,而今么,见房玄龄这个首辅大臣已是表了态,太宗也就没再去问旁人的意见,一锤定音地便将此事敲定了下来。

    “陛下圣明!”

    太宗既是有了决断,诸般臣工们称颂乃是题中应有之意,却也无甚可多言处。

    “恪儿,且接着往下说。”

    标点符号一事虽闹出了点小意外,可太宗却并不以为意,他关心的还是如何才能彻底消除门阀世家盘踞朝廷之危害,这便紧着又点了李恪的名。

    “儿臣遵旨。”

    标点符号的推广一事既已过了关,于李恪来说,大事便算是底定了一多半,他自是有理由兴奋上一番的,不过么,场合不对,这会儿也就只能是强压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紧着躬身应了诺,而后飞快地在心底里组织了下语言,声线平缓地开口道:“父皇明鉴,我朝如今之科举体制繁琐无比,计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林林种种五十六类,看似术业有专攻,实则令人无所适从,既不利于统一规划科举制度,也有碍于真正有才学之辈脱颖而出,个中尤属明经最为世人所诟病,无他,只熟背经书却才学平平者每每依此晋身,此类人多为门阀世家子弟,今若欲遏制门阀世家横亘庙堂,便须得统一科举制度,以公平为原则取士,辅之以广开学堂、教化天下,定可鼎定我大唐千秋之基业也。”

    “统一科举制度么?尔且说具体些,朕听着呢。”

    科举一事虽是起源于隋朝,可那时的科举基本上就是流于形式,只举行过两次小规模的秀才科,便因战乱而告了终了,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太宗登基之后的事儿,奈何因无可借鉴处,制度本身就乱得够呛,若不是李恪指出,太宗自己都不清楚如今的科举种类居然有着五十六之数,一念及此,太宗自不免便为之皱眉不已,同时么,也自认定了统一科举制度确实有着其必要性,只是说到该如何统一么,太宗心中还真就没底得很。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总的科举只设进士与杂科两道便好,其余原有之科目尽可废除,个中又当以进士为重,分四级取才,各县设童子科,由知县及县学政联合主考,每年一次,按各县之户籍数,划定入选之定额,中选者可称为秀才,给予见官不跪之礼遇,并有任县中文书之类等外流吏员之资格,此为童子试;各州则设乡试,三年一次,凡中秀才者皆可赴考,由刺史及州学政联合主考,礼部行监督抽查之责,按州户籍数取入选定额,凡中者,皆称举人,具典薄等从七品下之类官员之任职资格;在乡试的次年,由帝王指派朝中文名卓著之重臣为正副主考官,由礼部、国子监等抽调文采出众者为考官,凡具举人身份者,皆可赴京赶考,按定额取最优者若干为贡生,此为会试;最后一考即为殿试,由帝王为主考,唯贡生方有资格参与,由会试之正副主考为考官,取若干最出色者为一、二甲,具体一甲名次由帝王圈定,取士规则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所取之三甲皆当年授官不等。”

    科举制度的各种等级说起来并不算复杂,可真要解说分明,也不是件简单之事,好在李恪早已在陈子明的指点下背得个滚瓜烂熟了去,这会儿娓娓道来,还真就不带半点的磕巴。

    “嗯……,这架构看着倒是可行,只是不知这应试之科目又当如何设置,方可确保遴选出有真才实学之辈?”

    李恪所说的这么个金字塔科举结构清晰明了,太宗自是能听得出其中之妙用,无非就是层层选拔罢了,然则在太宗看来,这并非关键之所在,应试科目方才是重中之重。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应试必读书目当为《礼记》、《左传》、《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八经,凡参试,皆须得通读上述八经,考核之科目为默经、释义、策论、诗赋四场,童子试由县中出题;乡试由州中出题;会试以及殿试皆由帝王出题,凡出题皆密封,唯到考时,方可开封取题,泄题乃至科举舞弊者,皆以大逆罪论处,生员考后,所有卷子皆糊名批阅,各考官交叉审阅,以确保公正,唯取定后,方才揭开糊名,以榜单之形式公示,如此,当可一举扭转考生奔走权贵门下之歪风。”

    李恪从陈子明处得来的科举制度乃至应试题材大多取自科举最为成熟的明、清时期,自是严谨得很,整套体制极其完善,少有漏洞可钻。

    “唔……,尔所言之杂科又有甚说法么?”

    科举革新乃是关系到社稷永续之大事,自不是标点符号推广那等小事可比的,饶是太宗默思了良久,虽认为李恪之建言不无道理,却也依旧不敢轻易下个决断,这便转而又问起了除进士科之外的杂科之设置。

    “回父皇的话,所谓杂科便是将明法、算学、书学等科总算在一起,并不固定会考之日期,而是根据朝廷之需要,不定期开考,取中者,按事先拟定之补缺所需定员定岗入仕。”

    杂科在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受重视,陈子明对此也就了解得不算深,不过么,要说重视,相较于进士科来说,陈子明其实对杂科更感兴趣一些,当然了,他所要的杂科不是要这些中选者去当政客的,而是要用来搞学问研究的,奈何这等构想与时下的主流思想不符,至少在目前来说,还真不到搬上台面来说叨的时候,故而陈子明给李恪的建议里,对杂科基本不怎么多谈,也就只简略地提了提,正因为此,李恪能给出的答案也就略显单薄了些,好在杂科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倒是不怕太宗会见怪的。

    “嗯……,众爱卿听也都是听过了,对此可都有甚要说的么?”

    太宗喜好书法,对书学这么一科倒是常开,只是真能令太宗看中而取的士人却是极少,至于算学、明法等科么,本来就是不定期开考的科目,太宗基本不会去关注这么些杂科考试,正因为此,太宗也真就没觉得李恪对杂科的解释有甚不妥之处。

    ……

    科举这么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些,除了陈子明心中有数之外,其他人等都是第一次听李恪谈起,尽管听过了革新方案,可真要他们说出个好还是不好的答案及理由么,那也实在是太过难为人了的,哪怕是最想着给李恪找些麻烦的长孙无忌此际也不知该从何入手才好,至于陈子明么,也不愿在此际多言,以免抢了李恪的风头,自然也就老老实实地保持着沉默,于是乎,偌大的殿堂里顿时再次沉寂了下来。

    “陛下,老臣以为此事关乎甚大,臣等皆是乍然耳闻,纵使有些想法,也难有个周全,不若姑且先搁置,待得日后再议也罢。”

    长孙无忌先前刚大败亏输了一场,自是怎么都不愿见此科举章程再次闯关成功的,又担心陈子明那头会再次出面力挺,这便趁着众人都保持沉默的空档,抢先站了出来,一派慎重状地进言了一番,所言所述看似出自公心,实际上么,却是在耍着缓兵之计,摆明了是想先将此事拖了过去,至于以后议还是不议,又或是如何议么,那就大有腾挪的空间与妙手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