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中国通史 > 19
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中国通史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并不断南侵。梅兰芳乃于1932年举家南迁上海。1933年为了鼓动抗战他排演了《抗金兵》在上海、武汉等地演出。

    1935年2月梅兰芳去苏联演出。因他表示不愿从6路经过日寇占领下的伪满洲国到苏联乃由苏联派来专轮接“梅兰芳剧团”从上海走水路到海参崴经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共演出14场演出剧目有:《打渔杀家》、《汾河湾》、《贵妃醉酒》、《刺虎》、《宇宙锋》、《虹霓关》等。在苏联会见了文艺界、戏剧界的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等相互交流了有关戏剧艺术的意见。在苏联访问结束后梅兰芳与余上沅继续到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各国参观访问。在英国他结识了戏剧家萧伯纳和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

    1936年梅兰芳在上海又排演了激励人们抗敌情绪的新戏《生死恨》并带到南京、北平、天津、济南、长沙、武汉等地演出。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后梅兰芳感到上海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翌年初即率团去香港演出并定居香港避难。1941年12月日寇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梅兰芳当即蓄起胡须谢绝舞台。以后日本军方常来骚扰他又返回上海隐居。南京汪伪政权的汉奸头子褚民谊和日寇几次来逼他演出均遭到拒绝。不演戏没有经济收入他宁可卖房、卖古玩、卖画以维持生活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他虽迫不得已告别舞台但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时常请人吹笛子练唱;自己拉二胡琢磨唱腔;练拳、打球锻炼身体以保持自己的体型。这一时期他还先后收新艳秋、言慧珠、李玉茹、顾正秋、梁鸾及汉剧演员陈伯华等为弟子教授剧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梅兰芳当即高兴地剃须登台与俞振飞和仙霓社的昆曲演员合作演出昆曲庆祝胜利。此后又重组“梅剧团”到各地演出京剧。但不久蒋介石政府又悍然动内战。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拒绝赴日本为美国的麦克阿瑟元帅和在南京的美国特使马歇尔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夏衍与戏剧家熊佛西一起动员梅兰芳留在上海梅兰芳慨然允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梅兰芳连演了三天戏热情慰问解放军。

    第一场演出结束陈毅市长亲自到后台向他致谢。随后他还出席了陈毅市长召开的“知名人士”座谈会。

    6月下旬梅兰芳随南方代表团第二团赴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7月2日文代会开幕他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在大会言中他强调了戏曲改革问题。会上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

    9月初他与京剧演员周信芳、程砚秋和越剧演员袁雪芬代表全国戏曲界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在会上了言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不久他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安排迁回北京定居担任了京剧研究院院长。

    195o年7月文化部成立了戏曲改进委员会邀请梅兰芳为委员。195o年11月文化部举行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会议主席沈雁冰副主席周扬、田汉、梅兰芳主持了会议各地区、各省、各剧种的戏曲演员和戏曲工作者2oo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文化部举行的宴会上与所有的代表一一握手并讲话。梅兰芳参加完会议后曾激动地:“自我演戏以来这是第一次看到戏曲工作受到如此重视这不止我一个人在座的都十分感动。”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梅兰芳演出了修改过的《贵妃醉酒》赢得好评。文化部为表彰他多年的成就授予他荣誉奖。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不仅出席了历次文代会、剧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而且出席了历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在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梅兰芳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坚持演出他不仅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大城市进行公演还到汉口、长沙、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青岛、石家庄、太原、南京、扬州、无锡、合肥、济南、蚌埠、南昌和他的家乡泰州等地巡回演出。同时还到各地的工厂、矿山、农村中去演出。1953年由贺龙任总团长、梅兰芳任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去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演出回国后又在东北为归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其后他又到广东、福建前线去作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这期间他作了他从未有过的广场演出。他之所以这样深入到军队、工厂、农村演出是因为他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结果懂得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先要为工农兵服务的道理。他:“解放以后我的舞台生活起了显著的变化几年来我遵循着**所指示的文艺为工农兵的道路在艺术实践上作了一些努力这不仅使我的观众比从前广阔得多观众的成分起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我的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1952年梅兰芳随以宋庆龄为团长、郭沫若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到维也纳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时到苏联参观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参加联欢晚会演出。1956年以梅兰芳为团长、欧阳予倩为副团长兼艺术指导、马少波、刘佳、孙平化为副团长的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团员有姜妙香、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等在日本各地共演出了5o天受到广大的日本观众的欢迎对促进中日人民的友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6年9月梅兰芳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翌年他又以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团员身份随团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o周年庆祝活动。196o年2月他又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1o周年第四次到苏联访问。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解放后的十几年中梅兰芳的思想认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的艺术水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在回顾自己那些年在各地的演出时:“在这些演出活动中工农兵观众占了最大的比重。我接受了他们给我的永不能忘的启和帮助使我在表演方法上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和阶级关系的刻画和分析上提高了一步加强了我为工农兵服务的决心。”

    梅兰芳对艺术精益求精愈到晚年愈加执着在他演出的众多的剧目中经过他反复筛选保留下来的一二十出戏都成了千锤百炼的精品。如《贵妃醉酒》、《宇宙锋》、《奇双会》、《游园惊梦》、《金山寺·断桥》、《穆柯寨·穆天王》、《凤还巢》、《霸王别姬》、《洛神》等。他的保留剧目大多是在解放以后进行加工整理的。如《宇宙锋》这出戏梅兰芳前后演了5o年是他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他喜欢演这出戏并且不断听取观众的反映来进行研究改进。他曾演出全本又曾删去后半并改动其中人物性格不统一之处以突出剧中赵艳容的斗争性。到了晚年他只演其中最精彩的《修本》、《金殿》两折经过反复加工丰富了表演将赵女对其邪恶阴险却又贪图富贵的父亲的斗争和对荒淫无道的皇帝的斗争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丰富的表演技巧表现了她的坚贞不屈她的机智和勇敢她的哀怨和痛苦。在《修本》一折中他逐字逐句分析人物的每一阶段不同的思想感情把唱腔与表演紧密结合特别是表现了她为了斗争不得已而装疯时的复杂的感情变化;在《金殿》一折里他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加强了念白的节奏、气势并在表演中吸收了男子的动作。大幅度的表演动作不仅凸显了特殊的环境——高大广阔的金殿而且把斗争的难度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加大了斗争的力度。从这出戏的修改加工中可以看到梅兰芳将表演的艺术性与剧本的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古老的历史剧焕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的一切艺术处理都是坚持以美为原则的。即便是戏里表现醉和疯也必须顾到姿态的美。戏里的每一个身段都必须做到美观无论是正身、侧身或是背过身去同样要注意到使观众看着美观。梅兰芳对艺术追求的锲而不舍力争他演的每一出戏都能达到完美的地步。

    他所创造的美的艺术为人们所肯定所赞颂。1955年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o年纪念活动。大会向梅、周二位颁了文化部授予的荣誉奖状称赞梅兰芳“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戏曲艺术上有卓越的贡献”。中国剧协副主席欧阳予倩在会上作了以《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为题的报告对梅兰芳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绍。报告中指出梅兰芳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他真正热爱艺术力求进步把经过长期的、高度的劳动而获得的艺术成就为人民服务”。指出梅兰芳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展进行了美的创造;继承了中国艺人的道德传统和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在许多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进一步靠近了人民;他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谦逊的态度听取批评以经常保持与观众的交流。欧阳予倩对梅兰芳的戏德人品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些高尚的品德是值得每一个演员学习的。梅兰芳在会上致了答词他:“综合我五十年的艺术实践我能够告诉各位青年戏曲工作同志的只有下面这几句话:热爱你的工作老老实实地学习努力艺术实践不断地劳动不断地锻炼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虚心接受群众意见严格地进行自我批评为着人民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

    1959年在新中国建立1o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梅兰芳新排演了献礼剧目《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由6静岩、袁韵宜根据豫剧马金凤演出本改编郑亦秋导演。献礼演出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杨秋玲、夏永泉等参加梅兰芳饰剧中主角穆桂英。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个年已半百的爱国女英雄他精心设计在唱腔上换调创腔;在表演上不仅把青衣、刀马旦两个行当的表演有机地融会在这个女英雄身上而且吸收了老生、武生的动作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垂老请缨的英雄形象的创造。

    梅兰芳还与他多年合作的老搭档姜妙香、萧长华等一起把他拿手的《宇宙锋》、《断桥》、《洛神》、《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五剧拍成了彩色舞台艺术纪录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其后又拍摄了彩色戏曲艺术片《游园惊梦》。

    梅兰芳把他的舞台生活经历和演出经验、心得写成《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一二集由许姬传记录整理三集由许姬传、朱家溍记录整理)。还出版了《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等书。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心脏病突逝世终年68岁。8月1o日在都剧场举行了梅兰芳追悼大会。其灵柩葬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北麓万花山。梅兰芳的艺术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代京剧旦角艺术的展以至影响了全国各地方剧种旦角艺术的展。他的弟子不下百人其中程砚秋在学他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流派“程派”。魏莲芳成为专教“梅派”剧目的优秀教师。李世芳、张君秋、6素娟、杨荣环、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杜近芳、关肃霜、沈梅、顾正秋、杨秋玲、李玉芙等均能传其艺。

    第五十四章周信芳周信芳原名士楚。原籍浙江慈溪(今宁波市慈城镇)1895年1月1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父慰堂艺名金琴仙工京剧旦角。母许桂仙亦为京剧演员工青衣。当时社会上视戏曲行当为贱业曾是官宦之家的周氏家族因此将周慰堂逐出族门慰堂夫妇于是流浪江湖。周信芳自随父母流徙各地。6岁在杭州开始学戏初拜文武老生陈长兴为师继拜老生王玉芳、邵寄舟为师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年他便以“童串”名义登台演《黄金台》中的田法章。孟七到杭州演《铁莲花》时就邀他演娃娃生定生并用“七龄童”艺名。周信芳从此专应各班中所需的娃娃生。当时以演红生(关羽戏)及徽调衰派老生著称的三麻子(王鸿寿)和以演孙悟空著称的赛活猴(郑长泰)都曾对之有所指。周信芳不断努力练功同时从与前辈名家合作演出和观摩他们演戏中悉心体会其中一招一式的细腻之处学习他们塑造人物的方法。

    19o6年他12岁时随父送其师陈长兴到上海。后陈去天津他则落户上海。三麻子带他去汉口演出他先演娃娃生后演老生戏、武生戏并兼演梆子戏。回上海后先后加入玉仙茶园、春仙班并到南京、苏州、镇江、芜湖等地演出。曾用艺名“万年青”、“时运奎”、“七灵童”与孙菊仙、林颦卿、李春利同台受到他们的拨并拜“李派”武生的创始人李春来为师学武生戏。其时他还向几位老师学艺刘双全教他武老生戏潘连奎教他以念白为主的戏张和福教他做功戏。在到处搭班的过程中他曾与花脸刘永春同班刘永春善于根据人物处理唱念表演对他影响很大。

    他13岁改用“麒麟童”艺名。当时他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搭班演出。秋曾到烟台、大连、天津各地演戏一方面为补助家用另一方面则为了增长见识充实自己。

    翌年周信芳进北京。那是“喜连成”科班因为营业不好邀班外演员搭班演出听周信芳能演老生戏、武生戏还能演老旦和丑角便专程从天津邀来北京。同时邀来的还有梅兰芳、林树森、贯大元等。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过《战蒲关》、《九更天》等。有周信芳、梅兰芳等人加盟“喜连成”果然红火起来。周信芳在北京还搭过“得胜奎”科班演出。当时他已是以演做工老生戏为主。一年后他再到天津与吕月樵、何月山、苏廷奎、金月梅等同班演出。然后再北上到海参崴、双城子一带演出。这次离沪北行周信芳不仅观赏到前辈名家谭鑫培、汪桂芬等人的演艺长了见识而且参加了金月梅等革新家演的新戏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

    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在新新舞台他先后与四盏灯(周咏棠)、李琴仙、苗胜春、李吉瑞、孙菊仙、赵君玉、冯子和、老票友江梦花及谭鑫培等同台演出并专诚向谭鑫培学了《御碑亭》、《桑园寄子》、《打棍出箱》、《打侄上坟》等戏学习了如何用眼神、手势、身段、道具等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他此时又参加了冯子和排演的新戏的演出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当时他受到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当时京剧界的先行者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刘艺舟以及王钟声等人的革命行动和演出进步的新戏给他以直接影响他自己:“我也被这种热潮卷进去了。”于是在1912年与一盏灯(张云青)、林颦卿、赵君玉等演出了《民国花》、《新三国》宣传革命、谴责袁世凯;1913年又与赵君玉等合演《宋教仁遇害》(当时被迫停演后又与三麻子、吴彩霞等重演)揭露袁世凯暗杀宋教仁的卑劣行径。这种以戏曲为武器与反革命进行斗争的做法从这时开始贯穿了周信芳的一生。

    1915年周信芳21岁时加入丹桂第一台一直演到1923年并兼任后台经理。这8年是周信芳的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8年他当时已是个成熟的青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戏、演戏见识很多实践很多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戏剧演出上进入了新的阶段有意识地对戏剧艺术进行革新、创造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一时期周信芳的合作者先后有三麻子、冯子和、汪笑侬、欧阳予倩等他们都是京剧的革新家是他们参加创建了南派(海派)京剧。周信芳与他们合作演出一起编剧一起演戏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自己也成为一个南派京剧的革新家。

    三麻子周信芳他“京徽诸剧文武皆能。红生尤为著名”。他演戏经常在改“不改革变化是不能贡献出他的长处”。与他同隶丹桂第一台时“朝夕亲炙觉其艺术实有过人之处”。冯子和周信芳“他是唱旦的革新家他演戏不拘形式;戏剧上故意的做作被他大胆地革除了不少完全趋于真实、自然”。周信芳演戏追求真实、自然、生活化就是从冯子和那里学来的。汪笑侬周信芳“他的艺术渊博浩瀚集各派之大成”他的唱“饶有感情”他的“做工表情以细致逼真、结合剧情著称实际就是着重刻划人物、演谁像谁的意思”。而且他善于写戏“通过戏剧来抒他的爱国热情”。欧阳予倩既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又曾演过文明新戏编演京剧更是声名卓著。周信芳“他给我国的旧剧带来了新思想、新剧目以及新的表现手法”。这样一些革新家给周信芳的影响极大。这8年中据统计周信芳演的剧目共255出其中新编剧目122出参加别人的新剧目87出。新戏中有不少是连台本戏有的用了布景也有的用了机关布景舞台上出现很多新的事物。他所演的新戏有不少是他自己编写的。当时他已经“知道世事潮流合乎观众心理”。其中也包括为了适应上海那一座被称作“十里洋场”的城市的群众欣赏要求的连台本戏。1915年他曾与冯子和等演出《中外共和》(即《南北和》)呼吁统一反对军阀分裂;又演了《王莽篡位》、《疯僧扫秦》;还与欧阳予倩合演了《昏皇鉴》都是讽刺袁世凯称帝的新戏。1919年配合五四运动他与任天知、王灵珠等合演了《学拳打金刚》。他还与汪笑侬合演了汪笑侬编写的一些“愤世嫉俗”、配合时事的戏如《党人碑》、《哭祖庙》、《两朝领袖》、《不忍心》等新戏。在那几年中他向三麻子学了《徐策跑城》、《扫松下书》、《斩经堂》等从徽剧移植来的剧目和关公戏(红生戏)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后来这些剧目成了他的拿手戏。他还向黄(月山)派武生马德成学了戴白髯的武老生戏使他在这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为了演出的需要他又常扮演一些年轻的角色文的武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因此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磨练改进终于创建了一个新的行当——大嗓生它既不同于传统生的大嗓结合的唱念又不同于老生的表演这竟成了他的特有的创造。他除了演老生、生之外还演武生、花脸、丑、老旦其中既有古装戏也有时装戏大大锻炼了他的艺术才能。

    为了革新舞台艺术在表演、服饰、化妆、布景等各方面丹桂第一台的演职员们都做着各自的实验逐渐形成了以后台经理周信芳为中心的革新组。他们互相探讨各自摸索反复研究取得了经验。例如为了演好时装戏他们试着在没有水袖的时候展手的表演;不戴髯口改为粘胡子;关羽用五绺髯不再用原来的三绺等等。他们这些革新的尝试强调要根据表现剧中人物的需要试成功了就采用不成功再改回来这就突破了一些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框框。周信芳在汪笑侬、三麻子等演出的《张松献地图》剧中扮演刘备为了既不失其身份又不至于把剧中主角、身为客卿的张松压下去他创造了内穿铠甲、外罩官衣的扮像铠甲因而变化了原形改成较为轻便、紧凑、抱身的样式后来逐渐展、推广终于成了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改良靠”。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周信芳很重视读书。当他在“喜连成”搭班演戏时教师萧长华就见他在没事的时候“总是以书为伴手不释卷”;后来他在丹桂第一台又受到汪笑侬、冯子和、欧阳予倩等有文化的人的影响更是经常带着书下后台有一时间都拿出书来读。同时他还经常对同班的演员讲学文化的重要性并要他们让孩子多读书特别强调要演好戏必须要多读书。

    1923年2月周信芳离开了丹桂第一台北上烟台、天津、大连、北京与盖叫天、林颦卿合演演出了他的独家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他还在“二七”大罢工时排演了《陈胜吴广》以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然后又经济南、青岛回到上海。1925年重进丹桂第一台演出了连台本戏《汉刘邦统一灭秦楚》他在这出戏里扮演过刘邦、韩信、张良、项羽、范增等角色。剧中的《九战章邯》、《鸿门宴》、《韩信》、《博浪锥》、《圯桥进履》等后来都作为单折戏演出了。其后周信芳一度又离开了丹桂第一台。1927年周信芳三进丹桂第一台在演出连台本戏《飞龙传》、《天雨花》之后又转入老天蟾舞台排演连台本戏《华丽缘》。展到后来《飞龙传》中的《北汉王》、《天雨花》中的《左维明巧断无头案》、《华丽缘》中的《春亭》等都成为折子戏的保留剧目。

    同年周信芳加入了田汉主持的进步话剧团体南国社在欧阳予倩自编自演的《潘金莲》中扮演武松。他与田汉的交往是在4年前开始的那年他慕名去访田汉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193o年反动当局查封了南国社搜捕田汉是周信芳设法掩护田汉逃出了魔爪。

    周信芳的青年时代三进丹桂第一台正是他提高思想广收博采积累经验阔步前进的时期。在他演出的戏中有不少从内容到舞台艺术都成为当时革新戏曲的典型。在戏曲改革的摸索研究中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终至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世称“麒派”。

    周信芳在老天蟾舞台演了3年多主要是演连台本戏如《华丽缘》、《龙凤帕》、《封神榜》。他在《封神榜》一剧中扮演了姜子牙、比干、梅伯、闻太师、黄滚、殷郊、伯邑考、土行孙等不同角色各有创造而其中的《鹿台恨》、《炮烙柱》、《反五关》等折子戏也都成了“麒派”的保留剧目。

    从1929年起周信芳担任了上海伶界联合会的宣传部长、会长并主持编辑《梨园公报》。此前周信芳曾在《梨园公报》上表过评论谭鑫培和为伶人伸张正义等文章田汉、欧阳予倩也都表过讨论戏剧运动的文章周信芳接手后《梨园公报》更成为探讨京剧改革的园地。

    1931年日寇侵华在九一八事变后4o天周信芳就开始演出了新编的连台本戏《满清三百年》的头本以洪承畴降清的故事鞭挞“不抵抗主义者”和投敌的汉奸。接着又演出了二本以崇祯殉国来写亡国之痛。三本写爱国才子冒辟疆与爱姬董宛遭敌人、汉奸所害而生离死别的故事。然后他又把这三本戏改成各自独立的三出戏:《洪承畴》、《明末遗恨》、《董宛》并带着这几个剧目和过去与高庆奎合排的《卧薪尝胆》等剧到青岛、济南、天津、北平、南京、苏州及伪满洲国各地演出。1935至1936年重回上海并到杭州、宁波等地演出。

    1937年七七事变爆时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当即停演南下回到上海参加由田汉、欧阳予倩等主持的戏剧界讨论抗日救亡运动问题的座谈会并共同组建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周信芳在这个时候结识了上海文艺界**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于伶。其后他为慰问八一三淞沪抗战的伤兵为抗战募捐演出组织成立“上海京剧界抗敌救亡演出队”还率剧团到胶州公园为坚守在四行仓库孤军奋战的八百壮士慰问演出。

    上海沦陷田汉、欧阳予倩等先后去大后方周信芳仍坚持在上海演出。他重组移风社社内有近2oo人以卡尔登戏院为阵地演出配合抗战的剧目并藉以维持一部分京剧艺人的生活。从1937年1o月周信芳在这里坚持了4年。他先排演了《亡蜀恨》这是反映蜀汉时期主上昏庸自毁良才最后投降敌人导致孤忠殉国的令人痛心的历史故事。排这个戏意在激励国人要上下一心守土抗战。他又排演了《洞庭湖》讲岳家军团结军民同御外侮的故事。他又排演了新戏《香妃恨》这是讲清乾隆帝平回部掳回香妃欲纳为妃香妃不允因思念故国而伺机报仇最后为太后赐死的故事。周信芳藉剧中香妃不甘屈服的抗争来唤起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反抗。他又排演了《徽钦二帝》周信芳饰演宋徽宗把一个亡国之君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剧中还刻画了儿皇帝张邦昌的丑恶嘴脸和爱国恋君的妓女李师师的以死抗贼。当该剧上演时敌特寄来子弹加以威胁但周信芳毫不畏惧仍坚持演了三个星期。后来周信芳又排演了《文天祥》一剧演出后立刻又遭到反动统治者的禁演。他于是便把《文天祥》与《史可法》作为新戏预告贴在演出的舞台两侧让两位民族英雄的名字醒目地映现在观众眼前以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

    他还参加为救济难民义演的话剧《雷雨》演出饰演周朴园。当上海日伪特务机关要他去演堂会戏时他断然拒绝。

    在敌伪统治时期中国**上海地下组织派姜椿芳与周信芳保持联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田汉等回到上海马上与周信芳取得联系对他在敌伪统治时期的爱国行动予以充分肯定。田汉有诗称赞梅兰芳、周信芳等:“留须谢客称梅大(按:指梅兰芳抗战八年中蓄须明志的斗争行动)洗黛归农美玉霜(按:指程砚秋不与日伪合作到北平郊区青龙桥去种田);更有江南伶杰在歌台深处筑心防。”1946年9月16日周恩来到中国**驻沪办事处会见了上海文化界田汉、阳翰笙、夏衍等周信芳和越剧演员袁雪芬也参加了会见。1o月21日周恩来宴请了周信芳和白杨、黄佐临等。敌伪统治时在**地下党领导下上海京剧界的一些进步青年组成了“艺友座谈会”经常在一起研究京剧改革问题周信芳对之十分支持。这个会一度被迫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又恢复活动周信芳参加并担任了主持人。这个组织后来改名为“伶界联合会艺友联谊会”但因与文化界其他七团体联合致电慰问在晋京请愿反对内战遭到国民党特务殴打的人民代表而被当局查禁。

    抗战胜利后周信芳参加了不少政治斗争他参与了反内战、争自由宣言反对演员登记反对裁撤上海市立戏剧学校要求豁免娱乐捐和所得税等的签名活动因而受到了当局的传讯。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准备裹胁周信芳到台湾**地下组织闻讯让熊佛西与吕君樵及时通知他进行防范。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他就到广播电台广播表达了他对上海解放的喜悦心情。6月4日他出席了上海市长陈毅举行的文化界座谈会。7月2到19日周信芳与梅兰芳、吕君樵、袁雪芬等作为南方代表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周信芳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8月间周信芳又与梅兰芳一起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9月间周信芳又与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一起到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上周信芳当选为政协委员。1o月1日他参加了建国大典登上了**城楼。

    195o年初成立上海市戏曲改进协会京剧分会周信芳任主任委员。紧接着又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周信芳任戏曲改进处处长。7月中央文化部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周信芳任委员。8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举办了上海市第二届戏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同年11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周信芳代表华东地区出席会议担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在大会上谈了自己对戏曲改革的看法。

    1951年2月4日上海市文化局举行了庆祝周信芳演剧五十周年暨戏曲界敬老大会有19个剧种的老艺人2o5人参加。他在会上激动地:“五十多年来我第一次以最大的兴奋和骄傲做一个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者。”

    周信芳在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兼华东戏曲实验学校校长等众多职务的同时还坚持演出并且不断地排新戏有《秦香莲》、《信陵君》、《闯王进京》等。

    1951年4月演《信陵君》周信芳在剧中扮演信陵君当时全国正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这出戏叙述了暴秦侵略邻国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阐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后他又代表上海京剧界表示要义演捐献一架“京剧号”飞机他带头参加义演率领华东戏曲研究院演了三天《四进士》他与梅兰芳、盖叫天演了《龙凤呈祥》与盖叫天合演了《莲花湖》与杨宝森合演了《搜孤救孤》等剧目。1953年7月周信芳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担任副总团长随团长贺龙入朝鲜同行的有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他们跋山涉水风冒雨在阵地上、坑道里、山洞里到处演出不畏辛苦慰问演出达3月之久。

    1952年1o月6日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开幕。周信芳在开幕式上讲话并演出了《徐策跑城》。文化部为了表彰他多年来对京剧事业的杰出贡献授予他荣誉奖(同时获奖者有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瑶卿、盖叫天)。这次会演中有23个剧种的近百个剧目演出周信芳观后认为很多地方剧种表现生活更生动、更自由细腻逼真、感情充沛认为这是程式化比较严重的京剧艺术应该努力学习的。在这之后周把自己经常演出的传统老戏和自己的独家剧目进行反复加工、修改。比如在他多年演出的《琵琶记·描容上路》剧中他不仅充分挥了他擅长饰演各种老汉的本领并参考了地方戏的演出重新塑造了助人为乐的老人张广才“让这位父执辈的叮咛嘱咐倾吐出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声”。又如《乌龙院》“杀惜”原是以情杀为主要矛盾解放后周信芳感到有问题便停演了几年但他一直在考虑如何修改1953年对剧本进行了几次大修改。修改后的剧本突出了宋江被逼上梁山的情节特别是改写了“刘唐下书”一节明他与梁山好汉的关系并以这封信为导火索将“杀惜”的矛盾集中在因这封信引出政治上的是非上来。这是改得比较成功的一个范例。在同一时间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的吕仲、陈西汀、严朴、何慢等人协助整理了《四进士》、《清风亭》、《鸿门宴》、《打严嵩》、《追韩信》、《徐策跑城》、《赵五娘》、《凤凰山、独木关》、《投军别窑》及《文天祥》等剧本编成了《周信芳演出剧本集》。随后又将《打渔杀家》、《审头刺汤》、《金殿求计、单刀赴会》、《义责王魁》四个剧本编成《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并将其中《四进士》、《清风亭》、《乌龙院》、《追韩信》、《徐策跑城》、《打渔杀家》、《义责王魁》各剧的剧本及其演出时的唱念、表演、服装、道具等加以研究和总结由卫明、吕仲记录整理编成《周信芳舞台艺术》。其后又把这本书的内容与周信芳解放前后所写文章共约五十篇编成了《周信芳文集》。这几本书从剧本到表演较全面地反映了“麒派”艺术的特。

    “麒派”艺术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具有朴实明快健康生动苍劲壮美气象浑雄富有生活气息充满进步的、革命的漏*从生活出从人物出谨慎的继承传统又经过大胆的革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的艺术特因而被人们称为是南派(“海派”)京剧的代表。

    1955年3月在他6o岁那年华东大行政区撤销华东京剧团与上海京剧团合并成上海京剧院周信芳任院长。4月为了表彰周信芳与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他们对京剧事业的贡献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在北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会上中国剧协主席田汉以《战斗的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为题表了讲话。周信芳致了答词题为《衷心感谢党和**的培养与领导》。

    1956年1o月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到苏联访问演出。京剧团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9个城市演出了53场历时64天上演了26个剧目。

    周信芳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剧种剧目方面也有显著的成绩。《十五贯》是周信芳向浙江省昆剧团学习的新排剧目是周恩来总理建议他们学演的。这出戏昆剧团演出时因改编成功受到群众欢迎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周信芳演出时更突出了为民请命的况钟成功地塑造了京剧舞台上的一个新的清官形象。其后他又排演了《义责王魁》。这是以评弹艺人刘天韵、蒋月泉唱的《义责》移植编成的故事是全本《焚香记》中的一段。改编时先动大家来讨论研究执笔者吕仲又三易其稿最后周信芳自己又加以删芟充实自编唱词。这出戏写家人王中仗义面责其主人王魁贪图富贵忘恩负义中了状元便休弃原配妻子敫桂英的故事。这出戏由周信芳亲自导演并饰剧中老仆王中。周信芳向来擅长演老生在饰演王中时特地采用了武生的表演来塑造这一人物的刚直、战斗的性格使这一形象更为丰满。

    1959至1961年周信芳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1959年5月他加入中国**;另一件是1961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田汉在纪念会上讲了《向周信芳同志的战斗精神学习》介绍了他6o年的活动历程。周信芳在答词中把自己从艺6o年分成了5个12年总结为探新、求新、创新、革新、更新五个时期。他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演出了《打渔杀家》、《乌龙院》、《四进士》还演了新戏《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这一出《海瑞上疏》是周信芳为庆祝国庆1o周年而编排的由许思言执笔写成初稿周信芳自己参加修改自己导演并自任主演。剧中塑造了一个为了国家兴盛、政治清明不畏权贵不顾个人生死上疏谏诤的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清官海瑞的形象。

    1961年《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影片(其中包括《徐策跑城》和《乌龙院》两剧)拍摄完成这是继前几年拍摄的《宋士杰》之后的又一部麒派艺术影片。其后年近7o的周信芳又编演了新戏《澶渊之盟》。这出戏写的是宋辽间的一场战争刻画了一个忠心为国、举足轻重的重臣寇准。剧本由陈西汀编写周信芳仍是亲自修改自任导演并主演寇准。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决定请周信芳为顾问。他在会上提出京剧演现代剧要从生活出向传统借鉴。在闭幕式上康生了田汉、阳翰笙、孟的名他们的作品是向党进攻。翌年1965年1o月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表(《海瑞罢官》是吴晗编剧马连良主演的)文中到了《海瑞上疏》。紧接着张春桥到上海京剧院当众指出周信芳搞的《海瑞上疏》是反党的大毒草。1966年2月《解放日报》表丁学雷的文章《〈海瑞上疏〉为谁效劳?》《海瑞上疏》同《海瑞罢官》“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5月16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o天之后5月26日《解放日报》又表了方泽生的《〈海瑞上疏〉必须继续批判》更进一步:“《海瑞上疏》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在这篇文章中公开了周信芳和支持这出戏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的名字。

    紧接着周信芳的家被抄人被押上高架线路修理车在全市游街示众批斗会更是一个接一个地开个不停。1968年11月周信芳被捕入狱到第二年才获释回家。1974年“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作出了将周信芳开除党籍、定为反革命分子的处理决定因周信芳不予接受后才将结论改为:敌我矛盾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1975年3月8日周信芳被迫害致死。终年8o岁。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8月16日上海市各界人士7oo余人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周信芳同志平反昭雪大会”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第五十五章数学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在1919—1949年的三十年间尽管经历了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中国数学仍然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如果二十年代中国各地纷纷举办大学数学系已能够培养自己的数学专业的学士那么到了三十年代中国一些大学的数学系已达到培养数学硕士的水平。而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地的数学研究水平已能够培养数学博士。数学事业主要是智力竞赛较少依赖投资和添加设备。因而中国数学界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努力创造国内外有利数学展的条件使中国数学较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数学教育辛亥革命后的191o年代中学的数学教育已渐趋成熟。到了二十年代实行和美国一样的六、三、三学制。数学教科书除国内名家编写的以外多采用美国和英国的教科书如温德华(entorth)的初等几何、初等代数范(Fine)氏大代数郝奈(ha11andknight)二氏的高中代数等。这一时期中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傅种孙(1898—1962)他于192o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接任系主任。由于长期在师范学校工作对初等数学亦有深入研究。他多次主持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经过中学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中学数学教学水平已相当高“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并不逊色”1。

    192o和193o年代中国各地的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并聘请一些留学国外的著名数学家前来主持。姜立夫于1919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创立数学系。1921年熊庆来、何鲁先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后为中央大学)兴办数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昭安(1892—1978)到武昌大学(后为武汉大学)任数学系系主任。1926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的魏嗣銮(1895—1992)应邀到成都大学(后为四川大学)任教授、数理系主任。陈建功(1893—1971)和苏步青(19o2—)分别于1929年和1931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来到浙江大学主持数学系。此外胡明复、胡敦复在上海创办大同大学数学系。也是哥廷根大学博士的朱公谨(19o2—1963)在光华大学任数学教授。冯祖荀一直在著名的北京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193o年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江泽涵(1893—1994)的到来使北大的数学阵容大为增强。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各大学中数学系的力量以清华大学为最强。1926年熊庆来、郑桐荪创建清华大学数学系孙光远(19oo—1979)和杨武之(1896—1973)于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都来清华任教授。此外年轻的教员有周鸿经(19o2—1957)和唐培经(19o3—199o)。陈省身(1911—)于193o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因师从孙光远来到清华成为中国第一名数学硕士研究生。华罗庚(191o—1985)自学成材为清华数学系同仁所赏识由系主任熊庆来邀请来校任助理员。加上极有才能的许宝騄(191o—197o)和柯召(191o—)成为清华的学生。这一阵容可称群星璀璨在三十年代初极一时之盛。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3个数学系也合为1个由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担任系的领导工作。当时著名的年轻教授有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等。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相当匮乏但数学科研和教学水平却非常之高。他们的科研成绩已跻身于国际前列加上学生学习十分努力所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已达博士学位的水平。陈建功、苏步青在浙江大学(撤退到贵州湄潭)也在数学上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此外撤退到兰州的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继续培养数学教师。何鲁领导的重庆大学数学系魏嗣銮所在的四川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为校长的云南大学也都在战争年代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在中国**领导的解放区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在工农群众中的普及1魏庚仁:《魏庚仁数学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版第164页。

    并提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比较正规的中学里基本上仍使用国统区的数学教材。而在农民识字扫盲班、农村冬学班、战士学习班等的教学中也多少有数学的内容包括度量衡换算、买卖记账、土地丈量等实际数学问题以满足革命进程中的实际需要。

    194o年夏中国**中央在延安设立了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学习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院内设有大学本科分物理、化学、生物3个系。当时的物理系设有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负责数学课程的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孙鸿儒物理系系主任阎沛霖也教数学所用课本大都使用英文原版。

    第二节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数学交流中国现代数学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初能懂得微积分的人仍然屈指可数与西方的差距在2oo年以上。因此派遣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和进修是展中国现代数学的必要举措。经过中国知识界的不断努力列强所获得大笔额支付的庚子赔款终于有了部分的退回。这笔中国人自己的钱能用于培养自己的留学生对科学展是很有价值的。自19o8年美国部分退回庚子赔款以来中国已连续派遣三批留学生到美国并建立清华学校为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校1926年起改为清华大学清华的数学系因经费充裕渐渐成为国内数学中心。1924年以后美国退回全部庚款建立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继续资助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其中包括陈省身到汉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去巴黎访问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数论江泽涵到美国哈佛大学以拓扑学研究获博士学位。从193o年代起英国也退回了一些庚款作为中国学生的留学费用。吴大任、许宝騄、柯召、李华宗、林家翘、段学复等都是用英庚款在英国(或转至美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的。樊■则是以法国退回的庚款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其他渠道到国外去的数学留学生也有很多。据统计1949年以前在国外以数学工作获博士学位的有85人。这些到国外留学的年轻数学家日后都成为中国数学的中坚有一些则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声誉。

    与此同时许多外国数学家也6续来华访问。最早来中国是曾任法国国务总理的潘勒韦(p.pain1eve1863—1933)和他的秘书波莱尔(e.Bore11871—1956)他们都是国际著名数学家192o年来中国考察教育时曾在北京、上海作报告。

    192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B.Rus-se11868—197o)来华访问他曾作过有关“几何基础”的报告但主要的影响在哲学方面。

    进入193o年代来访的数学家逐渐增多。先是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开(.B1aschke1885—1962)应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教授微分几何和积分几何对中国几何展影响较大陈省身吴大任等青年学生也参加听讲。由布拉希开介绍汉堡大学年轻的斯披涅儿(e.spernier19o5—198o)教授也来华讲授拓扑学和几何学。1934年4月曾任美国数学会主席的哈佛大学教授伯克霍夫(g.d.Birkhoff1884—1944)在清华大学讲学。1934年秋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奥斯古德(.Fos-good1864—1943)来北京大学访问讲解力学并开设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等课程。

    清华大学也邀请国外数学家来访。193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阿达玛(J.hadamard1865—1963)到清华大学访问三个月他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能开出来。清华25周年校庆时阿达玛教授曾作“关于数学任务的几感想”的报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纳(n.iener1894—1964)教授的来访是中外科学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1935到1936年的一年中维纳主要在电机系上课并和李郁荣博士一起合作研究。同时他每周在数学系讲授富里埃级数、富里埃积分、勒贝格积分等课程。在清华期间维纳完成了许多研究课题。作为控制论学科的奠基人维纳写道:“我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件事:同布什(.Bush)所拟订的计算机计划密切接触以及和李郁荣博士在电网络设计上的合作。这两件事后来都证明是重要的”1。

    1维纳:《控制论》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62版。

    第三节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数学研究成就经过192o年代的准备中国现代数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优秀的年轻数学家开始崭露头角。不少人到国外留学或进修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逐渐达到了世界上某些数学学科的研究前沿。一批数学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

    最先达到国际水平的数学研究成果应是陈建功在日本表的论文:《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2。文中证明了一个函数的富里埃级数是绝对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是杨(young)氏函数。这一结果恰和当代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1eood)同时得到因而值得重视。

    陈建功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他从1912年起三次到日本留学最后于1929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用日文撰写的著作《三角级数论》一直是日本的标准著作。193o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是我国调和分析、逼近论研究的一位先驱。

    苏步青和陈建功一样也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1931)。当时他已在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上表了41篇论文。回国后也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并由陈建功推荐担任数学系主任多年。苏步青是我国微分几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陈建功所领导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成为我国南方的数学研究中心。

    在193o年前后中国数学家已有许多创造性的论文在国外表其中包括孙光远的微分几何研究、杨武之的数论论文、江泽涵在拓扑学方面的工作、熊庆来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半纯函数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更年轻的一批数学家则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华罗庚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家他生于江苏金坛县15岁就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做伙计受初中数学老师王唯克的影响开始自学数学。193o年12月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诸位教授的注意。系主任熊庆来出面邀请华罗庚来清华任图书管理员旁听系里的所有数学课。开始时他在杨武之指导下研究数论中的华林问题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引起世人注目。1936年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解析数论方法并以高度的证明技巧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1937年回国之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继续研究写成名著《堆垒素数论》以后又在代数学、域论、矩阵几何、多复变量理论等多方位地开拓成为驰名世界的数学家。

    陈省身生于浙江嘉兴长于天津。1926年入南开大学数学系随姜立夫学习几何。193o年来到清华成为孙光远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微分几何。1934年去汉堡大学留学两年后获博士学位。然后到巴黎在大几何学家嘉当(e.net)处访问研究得益极大。此时他表的论文已引起美国著名数学家维布仑(Veb1en)等的注意。1937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维布仑主持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陈省身2陈建功:onthenetithabso1ut1ynettFourierse-ries.proc.Imp.acao1.Tokyo.4(1928)517—52o。

    赴美研究。在那里陈省身完成了高维“高斯—邦内”(gauss-Bonnet)公式的证明。这一划时代的工作使他成为大范围微分几何的奠基人。1948年后去美国。

    许宝騄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3o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6年留学英国先后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194o年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他以十分精湛的数学方法证明了数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定理澄清了英国费歇尔(R.Fisher)学派一些模糊不清的论述被誉为“数理统计学严密性的一个典范”。

    其他有较大影响的中国数学家还有曾炯之(1898—194o)和周炜良(1911—1995)。

    曾炯之是江西新建人1928年到德国哥廷根大学随著名女数学家诺特(e.noether)研究抽象代数1935年获汉堡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他在函数代数域、可除代数和代数封闭域上有出色工作。194o年病逝于抗战时的西昌。周炜良则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随范·德·瓦尔登(vanderaerden)研究代数几何学。在这门艰深的学科中他以周坐标、周形式、周环等诸多工作而闻名于世。1937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校。1946年后去美国。

    在三四十年代有较好工作的数学家还有:李国平(191o—1995)主要工作为亚纯函数论研究。李华宗(191o—1949)在微分几何、李群、群表示、算子理论上都有建树。柯召在代数数论方面有优异成就。

    1941至1946年间国民党政府曾颁六届国家学术奖励金获一等奖的有:华罗庚(数论)、苏步青(微分几何)、陈建功(三角级数)、王福春(三角级数);二等奖的有:许宝騄(统计)、周鸿经(三角级数)、钟开莱(概率论)、李华宗(矩阵论);三等奖的有:王福春(三角级数)、卢庆骏(三角级数)、熊全治(微分几何)、张素诚(微分几何)、吴祖基(微分几何)、蔡金涛(代数)、胡世华(逻辑)。

    进入四十年代一些更年轻的数学家作出新贡献:分析学方面有程民德(1917—)研究逼近论代数学方面有段学复(1914—)的李群李代数的研究王湘浩(1915—1993)的代数数论研究几何学方面有严志达(1917—)的李群与积分几何的工作等。有一些中国学者以后到国外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有林家翘(1916—)1933年入清华大学后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应用数学、流体力学和天体力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樊■(1914—)1932年入北京大学以后留学法国并到美国任大学教授在泛函分析、数理经济学、运筹学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王浩(1921—1993)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后到哲学系做逻辑方面的研究生后来到美国在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方面有杰出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它的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祖国传统数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铁路工程师业余从事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1915年和1916年先后表的《中国数学史余录》和《中国数学史源流考略》是这方面最早的文献。他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古算著作撰写的1oo余篇论文编为《中算史论丛》共五集。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研究员。钱宝琮(1892—1974)是浙江嘉兴人在英国留学时学习土木建筑。1912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任数学教授。他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十分全面治学严谨尤以关于祖冲之的圆周率的工作最为周详精到令人折服。

    第四节中国数学会和中研院数学研究所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北京大学和一批地方上的高等师范学校。这些高等学校里先后有一些数学和物理的学会出现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学会(1914)、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学会(1916)、北京大学的数理学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化研究会(1919)、清华数学会(1928)等。这些都是各校自己的组织没有联合成整体。1929年冯祖荀等在北京成立中国数理学会主要由北京附近各校的一部分数学家组成每年召开年会宣读论文。1932年中国数理学会委派熊庆来参加在苏黎世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中国数学家和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早期接触。1934年秋时任交通大学数学教授的顾澄写信给各地数学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数学团体。1935年何鲁、熊庆来分别从重庆、北京来上海又到杭州与胡敦复、顾澄、范会国、陈建功、苏步青等商讨成立中国数学会事宜。1935年7月25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来自各地的代表有33人。大会议决由胡敦复、顾澄、冯祖荀、周达、秦汾、郑之蕃(桐荪)、黄际遇、王仁辅等9人为董事会董事胡敦复为董事长。另有熊庆来、朱公谨、范会国等11人组成理事会钱宝琮等21人为评议会评议。中国数学会的会址设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美权算学图书室(今上海陕西南路)1。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还议决出版两种数学杂志:一为《中国数学会会刊》专登创造性的数学论文由苏步青任总编辑华罗庚为助理编辑;另一种为《数学杂志》为普及性的数学刊物由顾澄任总编辑。

    1936年8月《中国数学会学报》第一卷在上海出版1937年2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194o年出版第二卷第二期。这是我国最早的表创造性数学论文的杂志论文多用外文表许多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至今被人引用。在这两卷中表论文的有苏步青、华罗庚、胡坤升、陈建功、方德植、曾炯之、申又枨、庄圻泰、江泽涵、许宝騄、吴大任、柯召、李华宗、周绍濂、熊全治、陈省身、周鸿经、周炜良以及阿达玛、维纳等。

    《数学杂志》于1936年8月创刊第一卷共4期由顾澄主编。第二卷未及出版抗日战争爆顾澄倒向汪伪政权董事会主席胡敦复联络部分董事和理事撤销了顾澄的总编辑职务。第二卷第一期于1939年出版以后遂停刊。各期刊物刊载有数理逻辑、数学史、数论、函数论、行列式、排列组合、圆锥曲线等学科中问题的进展介绍和初等证明的文章。

    中国数学会于1936年在北平举行第二次年会组织论文报告讨论会务。1937年之后各大学相继内迁。194o年分别在重庆、昆明、上海等7处举行第三次年会。由于顾澄倒向汪伪政权群情激愤在大后方的会员遂于194o年第三次年会之际成立新中国数学会推举姜立夫为会长陈省身为文书华罗庚为会计。会址在昆明。1942年在贵州湄潭举行过年会1944年在昆明举行数学等八团体联合年会。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新中国数学会和原中国数学会留在沦陷区的会员都没有进行过活动。1948年1o月在南京召开各团体联合年会新中国数学会会长姜立夫原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会长胡敦复到会陈省身请两位会长讨11928年周达(美权)将自己收藏的数学书刊546种、235o册捐赠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为纪念胡明复于1931年建立明复图书馆内设美权算学图书室。

    论恢复中国数学会的事结果是去掉“新”字仍用中国数学会原名。此时的国民党统治已风雨飘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数学会再也没有举行过活动。

    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的成立是194o年代中国数学界的一项要事。

    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时未设数学研究所。193o年代中国数学研究实力激增设立数学研究所势在必行。1941年3月经中央评议会通过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在昆明成立姜立夫为筹备处主任。1941—1943年间研究所聘请6位兼职研究员即苏步青、陈建功、陈省身、华罗庚、江泽涵和姜立夫。1944年又曾聘许宝騄、李华宗为兼职研究员。

    抗战胜利之后中央研究院在上海建立分院数学研究筹备处设在上海。1946年姜立夫赴美考察筹备处主任由陈省身代理。陈省身觉得第一要务是培养新人遂要求各大学推荐优秀学生来所任助理研究员。吴文俊等十余人先后到来陈省身亲自给他们上代数拓扑学课程打算以此为起向代数、几何、分析等现代化研究方向前进。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计划对后来中国数学的展有深远影响。1948年初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并由上海迁往南京。数学研究所曾聘请陈建功来所工作一年另聘苏步青、华罗庚、樊■、许宝騄、周炜良、段学复等为兼职研究员。迁往南京以后曾聘李华宗为专任研究员王宪钟、胡世桢为专任副研究员。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数学方面有姜立夫、陈省身、苏步青、华罗庚、许宝騄5人当选。

    香港开埠1oo余年来数学鲜有展香港大学数学系只设一名教授多由英国人充任。1948年黄用诹(1913—)到校任教他以英庚款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是微分几何学家。

    台湾在日据时期有一所台北帝国大学以农学为主仅有一名日本人在教数学。1945年光复时陈建功、苏步青等曾去接收将其改名为台湾大学。不久陈建功、苏步青即返回浙江大学。沈璇(1899—1983)、施拱星(1918—)、许振荣(1918—)等留日学者在台湾大学执教数学。

    1949年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数学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第五十六章天文学1919—1949年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草创时期。在这一时期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为开创和振兴中国的近代天文事业作了艰苦的努力。他们创办中国天文学会建立近代天文研究机构和天文教育机构开展一系列力所能及的近代天文工作同时创办刊物编译图书举办学术演讲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使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是他们所做的这些开创性工作为日后中国天文事业的兴旺达打下了基础。但抗日战争爆后由于仪器设备遭受破坏机构有的内迁有的瘫痪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些工作还未得到恢复。

    第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1.原有的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中央观象台1。

    在本世纪一十年代末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仅有1912年接管清钦天监后成立的中央观象台1个。该台初期设置历数、气象两科1921年增设天文科和磁力科是按当时欧洲一些观象台的组织模式建立的。中国早期其他天文研究机构也大多与中央观象台类似天文气象不分家还兼磁力、地震等其他学科。中央观象台成立后台长高鲁曾努力试图把它办成一个具有近代规模的研究机构。气象科科长蒋丙然(1883—1966)在该台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事业1。但在天文方面却因缺乏起码的经费最终未能购置一架较大型的天文望远镜。其天文仪器除明清遗留下来的一批古仪外只添置了等高仪、六分仪、计时钟和型望远镜等无法用来开展近代天文观测。天文科的业务主要是用六分仪和等高仪观测太阳和恒星以校正计时钟的误差工作开展不多。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主要是编算历书。历数科从民国元年至十六年每年编算一部历书。高鲁与历数科科长常福元对编历工作作了三项改革。其一是改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其二是改革历书推算方法。除民国元年和二年的历书仍沿用旧法推算外自《民国三年历书》起改用各国通行的西方最新之法即采用纽康的太阳运动表和汉森的月球运动表进行推算但由于直接推算工作量过大人手不够实际上没有实现独立的直接推算而是用外国提前出版的天文年历按明书换算而成。其三是将清代历书中附载的迷信内容完全剔除改以刊载天文常识图题材围绕历法常识这一中心选取。此外还编算出版了民国四年至八年的5册《观象岁书》模仿外国天文年历把行星历表也包括在内但从民国九年起因财政困难而停止出版。其编算方法有的直接抄录外国原书有的通过换算而成。从1928年起编历工作改由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负责中央观象台建立的一套编算方法也为天文研究所所继承。应该中央观象台就其设备和工作的总体而言还算不上是一个近代天文研究机构。

    但中央观象台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源地。正是由于以高鲁为的中央观象台全体职员的积极倡议1922年在中央观象台内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而在此之前的学会筹备阶段他们于1915年以中国天文学会的名义在台内刊行《观象丛报》表了不少天文学专业文章、科普佳作以及天文学史论文以扩大天文学的社会影响。该刊寄赠单位遍布五大洲曾相继收到近百种交换而来的刊物。

    1923年起中央观象台因北洋政府经济拮据而日益萧条。1928年北洋政府灭亡后该台天文部分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接管在原台址成立了国立天文陈列馆陈列古代天文仪器、天体模型、天文照片和星图等等并出售各种天文书刊。

    2.民办南通军山天文台1。

    1本节主要参考:(1)高鲁:《中央观象台之过去与未来》中央观象台1917年。(2)陈遵妫:《中央观象台》《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十编第三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王秀芹:《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先驱——蒋丙然》《中国科技史料》第11卷第1期第41页199o年。

    1本节主要参考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1页1984年。位于江苏南通的军山天文台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处于萌芽阶段时出现的一座民办天文台。它是由民族实业家张謇(1853—1926)为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和航运事业而创办的。业务包括天文、气象两部分。业务人员仅4名台务由刘渭清主持。刘毕业于张謇所办的通州师范测绘科为建军山台曾到法国主办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学习近代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研究方法。军山台配置的天文仪器有双筒望远镜、经纬仪、天体仪、无线电受信机等均是委托徐家汇天文台向英、法、德等国订购并由徐台代为检验其设备和开展的天文工作均比中央观象台先进。军山台在业务上也与徐台有联系开展的天文工作包括守时报时;以经纬仪测定地方经纬度和子午线;日月食的推算预报;行星的位置与运动的预报;极光与黄道光的观测;潮汐的测量、研究和预报。此外还用经纬仪对太阳黑子作过零星的观测并对黑子的成因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作过探讨。曾举办测候训练班教以实用天文和气象的观测方法搞过许多天文科普宣传。但该台自1926年8月张謇病逝后因经费无着而每况日下于1938年日军侵占时毁于战火。

    3.青岛观象台的接收和扩充1。

    青岛观象台建于1898年初为德国所建其业务以气象为主兼作天文、地磁、地震工作。1914年为日本占领1924年归还中国。当时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命气象科科长蒋丙然率员前往接收。接收后由蒋丙然任青岛台台长。在台内设立“天文磁力”和“气象地震”两科分别由高平子(1888—197o)和蒋丙然任科长。随即开展有关观测同时大兴土木建房修路添置仪器进一步扩大科研领域。1928年又增设海洋科。当时青岛台成为中国自己拥有的业务最广泛的多学科综合台。

    该台的天文仪器原有4厘米子午仪、3.4厘米经纬仪和16厘米盖氏赤道仪。中国接管后6续增添了32厘米标准天图式赤道仪、8厘米人差子午仪、恒星坐标量度仪、等高仪、无线电报机和电时钟等多种设备。其中天图式赤道仪平行双镜筒可分别用于照相和目视观测是1949年以前我国掌握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

    青岛台在天体测量方面成绩卓著。开展了测时授时工作并以无线电、电音授时取代日人的午炮授时以提高授时准确性。曾于1926年和1933年两次应邀参加国际经度联测1开创中国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之先河并取得国际一流之观测结果得到国际经度委员会主席的赞扬。1931年行星“爱神星”大冲时该台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李珩(1898—1989)曾负责主持参加该星的国际联测以确定太阳的视差。此外青岛台自1925年起还开展了中国为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太阳黑子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工作用盖氏赤道仪投影描绘太阳黑子和光斑。还曾积极开展日月食观测、天象预报和编历工作。该台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所开展的天文工作可谓我国近代天文观测研究之先导。该台出版有《观象月刊》、《天文半年刊》、《青岛日历》等书刊其观测报告和学术汇刊与3o多个国家的5o多个科研机构进1本节主要参考:(1)蒋丙然在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所作青岛市观象台工作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5页1937年。(2)邵元疆、孙寿胜:《青岛观象台的八十六年》《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9o页1984年。(3)陈展云:《中国近代天文事迹》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985年版第16—26页。

    1李晓昉:《青岛市观象台参加国际经度测量成绩报告》《宇宙》第6卷第4期第61页1935年。行交换。

    1938年初青岛台再度被日本占领中国职员全部撤出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国。1946年后逐渐恢复测时授时以及太阳黑子的观测工作。

    4.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及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国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设立天文研究所。所长高鲁是原中央观象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先驱者。他早就有在中国建造一座可与欧美各大天文台并驾齐驱的现代天文台的愿望1。由于他的积极呼吁和据理力争天文研究所获准在南京紫金山建立国立第一天文台。但没等该台正式开建1928年12月高鲁受命出任驻法公使。经高鲁推荐中央研究院改聘留美归国天文学家、厦门大学教授余青松(1897—1978)为天文研究所所长2。余青松是二十年代国际负有盛名的天体物理学家而且通晓土木工程因而对天文台的设计和建筑均是内行他于1929年夏到南京上任随即担负起建台重任。紫金山天文台的兴建历时5年于1934年9月落成。

    紫台是在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历史条件下由余青松亲自规划、设计并亲自主持兴建的3。他考虑了现代天文研究的四个重要方面即恒星物理、太阳物理、变星研究和方位天文为此分别设置了四个观测室:大赤道仪室、赤道仪室、变星仪室和子午仪室并为每个室配制了观测所需的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仪器。大赤道仪室配制的6oo毫米反射望远镜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望远镜德国蔡司厂最新产品。其附有双石英棱镜摄谱仪可拍摄恒星紫外光谱进行分光光度观测。赤道仪室上层设置德制2oo毫米折射望远镜和15o毫米天体照相仪附有太阳放大投影器、日珥观测器和物端棱镜等;下层安装美制海尔太阳分光仪是专为参加国际太阳分光联测而订购。变星仪室装置美制1oo毫米罗氏变星仪是专为参加国际造父变星联测而订购。子午仪室配制瑞士制13o毫米人差自动子午环可观测天体过子午圈的精确时刻地下室为恒温钟房。除此之外还订购了用以测量恒星光谱波长、光谱分光光度、变星亮度等的一些必需的附属仪器。又建立了图书室内藏中外图书6ooo余册每年订购中外杂志3o余种并与世界各天文台及研究机构多有交换1。因而紫金山天文台无论就其设备、图书还是规模而论都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它是我国第一座具有国际先进的天体物理观测设备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天文台作为该台的创建者余青松当之无愧地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但紫台建成后刚有起色就爆了抗日战争天文研究所携带部分仪器和图书于1938年4月辗转迁至云南昆明。因现昆明空气清澄、地势高朗晴夜又多宜于天文观测于是又在昆明凤凰山建立一座天文台。该台也是1蒋丙然:《纪念高曙青先生》《宇宙》第18卷第7—12期第129页1948年。2张志明:《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先行者——高鲁》《天文之星》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张志明:《胜地几经兴废事钟山何处是龙蟠——记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者、第一任台长余青松》《天文之星》第2o页。

    1余青松:《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宇宙》第6卷第1期第1页1935年。余青松亲率职员登山勘测并亲自设计和绘制的建筑图样于1939年7月落成。根据搬迁时带来的仪器建有太阳分光仪室、变星仪室和图书室等。天文研究所随即在该台恢复了中断两年多的天文观测。

    194o年底中央研究院新任院长改聘留美天文学家、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钰哲(19o2—1986)为天文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结束后天文研究所于1946年秋返回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全力以赴修复抗战期间被损坏的仪器设备但天文工作未及恢复又面临解放战争。凤凰山天文台则改为由天文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共有的分支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天文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天文研究所是民国时期负有盛名的天文研究机构。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天体物理研究的页。该所在紫台和凤凰山台主要开展了两项国际联测项目:太阳的分光观测和造父变星的照相观测。其中太阳的分光观测是用海尔太阳分光仪以氢的ha单色光观测日珥、谱斑、日面爆等太阳色球层的各种现象是中国天体物理学领域的一项开创性工作。1942年5月至1948年6月还在凤凰山台开展过经常性的太阳黑子目视投影观测1。此外天文研究所是中国科学界组织的几次日食观测的主要筹备和参加单位。开展过授时编历和经纬度测量出版过天文年历、航海历、航空历等对月球、行星、彗星和新星等进行过观测。

    5.全国6地测量总局天文观测所。

    辛亥革命以后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多由6地测量部门担任。1932年春全国6地测量总局在南京大石桥总局内建立了天文观测所除开展天文大地测量业务外还供中央6地测量学校三角科学生实习之用。该所工作由测局三角科科长曹谟主持。置有5o—8o毫米人差子午仪、时辰摆、时辰仪、记时器、长短波自动记录收报机、45°或6o°等高仪等设备。建所之初先测量南京之精确经纬度将其作为全国测量之原以后6续派员到苏、皖、赣各省测量一、二等天文之经纬度及方位角。一等天文的经纬度测量分别用恒星中天法和太尔各特法。二等天文则用多星等高法。自1932至1937年作一、二等天文测量共94遍布13个省区。曾参加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测量结果颇佳与青岛观象台同属第一类1。1937年抗日战争爆该所随测局内迁在贵州平坝县建立一简易观测所继续进行野外测量。1938年为抗战所需赴云、贵、川、湘、桂等省测定一、二等天文共34。为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观测测定全食带内经纬度142。抗战胜利后该所回到南京因原所址被炸所内测绘人员借用紫金山天文台子午仪室进行工作。其中部分人员后来成为展新中国测绘事业的骨干。

    6.法国主办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1。

    1参见李鑑澄:《太阳黑子的观测》《宇宙》第14卷第1o—12期第26o页1944年。王鸿升、简恩泽:《昆明凤凰山天文台1948年太阳黑子观测报告》《宇宙》第19卷第1—12期第19页1949年。1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上该所工作概况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3页1937年。2中国天文学会第15届年会上6地测量总局天文工作报告《宇宙》第1o卷第9—1o期第139页194o年。

    1本节参考:阎林山、马宗良:《徐家汇天文台的建立和展(1872—195o)》《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2期第65页1984年;朱楞:《徐家汇天文台史料(1872—1962)》《中国科技史文集》第4集第198页1986年。

    除上述国人所办的天文研究机构外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一座法国教会创办的近代天文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建于1872年。虽然当初建台是为扩**国对华侵略政策服务的但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它则是法国科学院在中国从事区域性观测和研究的分支。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为该台的极盛时期开展了天文、授时、气象、地磁、地震、重力和大气物理等观测和研究工作是当时东亚地区工作最有影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和天文、气象中心。

    徐家汇台在1926年和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被选为国际经度测量的三个基之一。1939年起参加国际时间局为时间的标准台。其天文工作在余山分台拥有4o厘米赤道式双筒折射望远镜、太阳偏振镜、黑子照相仪、彗星照相仪等设备。开展了对太阳黑子和日珥的研究银河星团的照相研究彗星和新星的研究木星对行星普遍摄动的研究对1122对赫歇尔双星的重测。参加了爱神星的国际联测并编制了包括赤道带士o°5o′范围内14ooo颗星的《佘山星表》。出版的天文刊物有《佘山天文年刊》和《天文年历》等。

    该台自1937年起日趋衰落因战争影响经费拮据台内人员散失大部分工作陷于停顿。但佘山分台没有遭到战争破坏所有观测和研究资料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徐家汇天文台是今日上海天文台的前身1949年以前虽为法国主办但先后在内工作的华人约有7o名之多而且当时中央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南通军山天文台都曾派员去学习1因而它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对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1青岛观象台天文磁力科科长高平子曾于1912年到徐家汇天文台佘山分台在台长蔡尚质指导下学习近代天文学。参见马星垣、高平子:《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军山天文台主任刘渭清曾到徐家汇天文台在法国传教士马德赉指导下学习近代天文、气象知识。详见张明昌:《南通军山天文台始末》《中国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2页1984年。第二节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进展这一时期的天文教育机构主要有国立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此外中央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等校的物理系和中央6地测量学校等也开设有天文课程和开展一些天文工作。

    1926年秋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在数学系内添设天文课程将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聘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张云(1896—1958)为天文学教授。张云曾获法国里昂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到中大后开拓和展了该校的天文教育和科研事业。1929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山大学天文台并任该台台长。台内建有赤道仪室、子午仪室、时计室和放映室置有德制15厘米赤道仪(附有11厘米天图摄影仪)、德制6厘米人差子午仪、法制2o厘米反射望远镜和15厘米折射望远镜等仪器而且所藏天文图表、图书也很丰富1。系内天文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完备。从1932年起数天系学生三年级后分为数学、天文两专业。1939年时为天文专业学生设置了普通天文学、球面天文学、实用天文及天文实测、光学、近代物理、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等必修课程以及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宇宙论和地球物理等选修课程2。当时中山大学数天系是国内设备最完备、天文课程设置最齐全的天文教育机构。中山大学天文台除供学生实习外还参加了1933年的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3以及中国科学界组织的几次日食观测。开展了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和变星的目视观测等承担了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的工作于193o年2月创办《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

    1936年夏天文台随校址迁移至广州市郊石碑重新建台。1938年广州沦陷后又随校西迁于1941年迁至粤北乐昌县坪石镇直至抗战结束后于1945年1o月迁回广州。1947年数天系天文专业被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天文系。据统计从1933至1949年天文专业毕业生共44名。其中毕业后从事天文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④。

    齐鲁大学成立于1917年是美国长老会于1864年所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与其他一些学校合并而成。美国传教士在该校天算系内建有天文台装置有一架25厘米反射望远镜和一架1o厘米折射望远镜。前者后因微动控制装置不灵而专供学生实习;后者用于太阳黑子观测间作变星观测1。系内天文、算学不分组。建系之初只有两位教员系主任王锡恩(1871—1932)毕业于登州文会馆获齐鲁大学理科硕士学位著有《实用天文学》、《绘图日食新算法》等多种天文以及其他数理等方面的著作2。1932年王锡恩去世后系主任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菲利普斯(e.L.phi11ips)兼任并聘该系毕业1《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1卷第1期第4页193o年。2张云:《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成立十周年概况》《宇宙》第1o卷第9—1o期第131页194o年。3邹仪新:《中山大学天文台参加万国经度测量报告》《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5卷第2期第39页1934年。

    ④戴文赛、赵却民、易照华:《天文教育》《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天文学1949—1959》第63页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编审。

    1菲利普斯在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上所作齐鲁大学天算系工作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2页1937年。

    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1999页。

    生程廷芳(1911—1968)做观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齐鲁大学迁至四川成都天算系停课天文仪器未装箱搬迁程廷芳曾到天文台观测太阳黑子和星云。1945年8月天算系复课改称天文数学系招生1o余人。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天文系与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合并为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三节中国天文学会3为促进我国天文事业的进步与展中央观象台的天文工作者早在一十年代中期就倡议创立“中国天文学会”。经多年筹备条件成熟乃于1922年1o月3o日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召开了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评议会高鲁任会长。

    学会成立后每隔年余举行一次年会。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由各主要天文机构负责人作工作总结请有关专家介绍一年来天文学的进步并在会上选举产生下一届评议会。1944年起评议会改称理事会。著名天文学家高鲁、余青松、张钰哲、陈遵妫和科学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李书华等人曾任各届会长或理事长。

    学会以“求专门天文学之进步及通俗天文学之普及”为宗旨做了不少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1)创办天文刊物。除学会筹备阶段刊行的《现象丛报》外1924年起出版年刊《中国天文学会会报》共出9期主要刊载会员论文和重要译著。193o年7月起出版《宇宙》月刊该刊以刊载通俗天文著述为主兼载宇宙消息、国内外天文界动态和中国天文学会消息等等。

    (2)编译天文图书。193o年4月学会成立了编辑委员会除负责编辑《宇宙》月刊外还编写天文学丛书和天文学辞典。如陈遵妫编写的《星体图》、《宇宙壮观》张钰哲的《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谈》戴文赛的《恒星光谱》和《星空巡礼》等等。

    (3)编订天文名词。学会于193o年12月成立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1933年审定天文学名词14oo条均有英、法、德、日四国文字对照交国立编译馆出版。

    (4)举办科普与学术演讲。除在每届年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外在早期会所设在北京中央观象台内时还每月举办一次学术演讲会1932年冬会所移至南京后改为不定期举行。1933年曾在南京举行“徐文定公(徐光启)逝世三百年纪念会”。1923年曾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相对论讲座”。1942年12月25日在昆明和永安两地与中国数学学会联合举办了“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纪念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开展天文和近代科学知识宣传。此外会员陈遵妫、张钰哲、高平子、戴文赛、周培源等人曾到电台、机关、学校等处作天文普及演讲。

    (5)组织天文观测。1929年12月学会成立了变星观测委员会张云任主任指导和组织各地会员进行变星观测并将观测结果统一整理表。该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进行交流总结编辑出版《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报告》每两月一期刊登于《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中国天文学会还于1934年联合有关机关团体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日食观测。

    (6)颁奖金奖励天文学著作。学会曾接受热心者捐助的奖金如隐名奖金、“霁云楼老人”奖等用以奖励优秀天文著作的作者。

    (7)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曾派会员张云列席192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3本节主要参考《宇宙》第1—14卷中国天文学会193o—1949年;吴美霞:《中国天文学会简述》《中国科技史料》第1o卷第3期第66页1989年。

    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派会员余青松、赵进义(19o2—1972)列席1928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Iau第三届大会。193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Iau第五届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加入Iau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科学团体的学会。列席会议的会员高平子、潘璞将紫金山天文台图册带到会议举办的展览会上展览以扩大中国天文界在国际上的影响。1936年9月中国天文学会与天文研究所共同组织了中国天文委员会为主持参加Iau各项活动的专门机构。

    中国天文学会创办之时正值旧中国忧患交侵之时学会得自于政府的资助极少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热心者的捐助以及一些单位的资助。抗日战争时期处境更为艰难但学会在会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分会继续开展活动。先后于194o、1941、1942年成立了昆明分会、福建永安分会和贵阳分会。抗战时期《宇宙》杂志也未停刊只是曾因经费不足而由月刊改为半年刊。

    中国天文学会将国内专业天文工作者、天文爱好者以及热心于天文事业的人都团结了起来共同致力于天文学的展在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1922年学会刚成立时有会员47名1947年展到688名。

    第四节日食观测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重要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历来受到天文界乃至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界曾于1934年11月19日成立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气象三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私立金陵大学理学院1o个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专门负责筹备和组织日食观测1。

    1949年前中国科学界共组织了以下三次日食观测: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观测。

    此次日食全食带经过中苏边境和日本我国曾派出两个观测队出国观测一队由余青松率领赴日本北海道观测;一队由张钰哲率领到苏联伯力观测。北海道队一行6人所用仪器主要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能通过紫外光的15o毫米天体照相仪拍摄了日冕的白光照片和紫外光照片以及日食影片测定了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并吸取了美、英、日等国观测队日食观测的经验1。伯力观测队一行2人因日食时正逢天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此外还在国内进行日偏食观测。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两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太阳分光观测和偏食时高空电离层电离强度的测定青岛观象台开展了地磁观测研究日食与地磁、天电之关系等等。

    2.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观测。

    这是我国本土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全食观测。全食带从新疆入境经过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对此次观测极为重视特地向国外订购观测仪器事先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参考1936年日食观测提供的资料原计划组织几十个观测队开展13项观测研究工作2但后因日本侵华全食带经过的省区已大多沦陷在国外定制的仪器也无法运到原定计划未能实现。当时各国天文学家也因中国战乱而纷纷取消原定来华观测的计划。我国最终根据当时条件组织了两个观测队即西北观测队和东南观测队。

    西北队由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学理学院、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央大学派员组成队长张钰哲。观测地在甘肃临洮。观测仪器由各单位拼凑而成。观测取得极大成功内容包括:拍摄日冕照片、拍摄日冕光谱和色球的闪光光谱;测定日冕的亮度;实测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的时刻和拍摄日食电影等并进行日食时的气象观测。日食期间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日食观测实况作现场广播美英两国的国家广播公司也将观测实况向世界作同步转播扩大了中国天文界在世界的影响1。

    东南队分天文、地磁两组分别由中山大学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负责。观测地在福建崇安。因日食时正逢天阴天文组一无所获。地磁组测得日全食期间地磁的各项主要参数如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和磁偏1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5卷第7期第114页1935年;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

    1余青松、陈遵妫:《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天文研究所1936年。2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消息《宇宙》第8卷第2期第42页1937年。1张钰哲:《宇宙丛谈》正中书局1945年6月版第12o—153页。

    角等的最大变幅。

    此次日全食观测结束后张钰哲在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上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一文向全世界报道了我国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开展的这次日全食观测所取得的科学成就2。

    3.1948年5月9日日环食观测。

    此次日环食出现在广东、江西、浙江和江苏四省。美国6军派了观测队来我国浙江余杭县观测。天文研究所也与中央大学物理系、国防部测量局联合组队到该地观测但由于天阴只测得日食期间太阳亮度的变化。此外青岛观象台、中山大学天文台、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等单位也分别进行了观测。2y.netgso1arenetaundertheshadoanesebomberspopu1arastronomyV5op198(1942).第五节天文研究工作概况在1949年前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草创时期老一辈天文工作者尽管为开创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尽了极大努力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能开展的观测和研究项目十分有限因而做的工作真正属于研究性质的不多。然而另一方面当时我国有些天文学家在国外留学或访问期间曾参与一些处于当时天文学展前沿的观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甚至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天文学的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工作者在国内所做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各天文机构配合自身的观测所开展的研究。如青岛观象台徐汇平表的论文《近十二年来青岛观象台所见之奇特黑子》对观测到的太阳黑子的各种现象作了详尽的讨论1。该台和军山台都曾结合观测讨论黑子变化对地球上气候及地磁或地震的影响等等。中山大学天文台曾围绕变星观测表多篇有关变星测光的论文。1941年日全食观测前后我国天文工作者曾表关于日食计算法日食计算图验法、日冕的亮度与形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是利用古今中外观测资料开展的研究。例如张钰哲通过对1937年出版的《Boss星表》中万余颗恒星自行的统计研究确定太阳在空间运动的方向于1944年表了《太阳在空中之运动》一文。与此类似的还有1937年李珩的论文《以造父变星之空间度研究银河系之自转》1李珩和黄家器的论文《B型星之统计研究》2以及陈遵妫参阅彗星观测资料尤其是哈雷彗星史料借以考察彗星轨道及周期的演变后写成的著作《彗星论》等等。三是天文学史研究。这一时期有不少天文学家和其他学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平子和朱文鑫(1883—1939)。1922年高平子提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四条原则:(1)以科学方法整理历法系统;(2)以科学方法疏解并证明古法原理;(3)以科学公式推算古法疏密程度;(4)以科学需要应用古测天象。它们对我国天文史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遵循这些原则高平子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观测方法表有“中国诸历岁实朔实考”(1924年)、《史日长编》(1932年)、《圭表测景论》(1939年)等论文著作朱文鑫的重要著作有《〈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年)、《天文考古录》(1933年)、《历代日食考》(1934年)和《历法通志》(1934年)等3。此外高鲁的《星象统笺》(1933年)、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和地》(1944年)、董作宾的《殷历谱》(1945年)也均为天文史研究的力作。

    这一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在国外所作的天文研究中最有成就的是紫金山和凤凰山两山天文台的创建者余青松。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利克天文台率先开展了恒星连续光谱的研究对91颗恒星的连续光谱进行分光光度测量得出恒星光谱的能量分布曲线阐明了恒星紫外光谱中巴尔末跃变的性质证明恒星辐射类似黑体辐射并通过恒星能量分布曲线与普朗克黑体辐射理1徐汇平:《近十二年来青岛观象台所见之奇特黑子》《宇宙》第8卷第7—8期第1o1页1938年。1见《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7页1937年。

    2见《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9页1937年。

    3马星垣:《高平子》席泽宗:《朱文鑫》分别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47页。

    论曲线的拟合求得不同光谱型恒星的有效温度从而最有服力地阐明了恒星光谱哈佛分类的物理意义1。他在恒星连续光谱研究中所作的这些奠基性工作被认为是恒星能量分布工作的重要里程碑2。

    张钰哲、张云和李珩等人也是颇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11月22日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现一颗新的行星——行星1125号将其命名为“中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46年访美期间又在麦克唐纳天文台现一颗新的食双星Bd—6°2376。并对一些食双星作了卓有成效的分光观测和研究3。张云于194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先是协助张钰哲现了那颗新的食双星接着在当年12月又现一颗北冕座R型新变星被命名为鹿豹座xx星④。李珩于1948—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著名天文学家史瓦西(m.scharzshi1d)合作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表《化学组成不均匀的红巨星模型》一文被认为是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颇有成就的工作1。此外程茂兰(19o5—1978)和戴文赛于三四十年代分别在法国和英国对恒星或其他天体做过一些颇有价值的光谱研究或分光光度研究工作。

    1nettine1ousc.{0,10}o.{0,10}m75p.1o4(1926).2Lutzd.snetetnamesp.495springer-Ver1eg(1992).3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④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1Lihenandm.snettmode1ithneto-geneitiesm.n.V.1o9,p.631(1949).第五十七章气象学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世界气象观测网的主要特是高空气象观测的兴起。能迅测得气压、气温、湿度测值的无线电探空仪在三十年代逐渐投入业务使用一些欧美国家在二战中已据此每日绘制高空天气图。随后雷达测风、测雨技术也开始推广。二十年代对中纬度主要天气系统(气旋)模式的研究取得突破。高空天气图出现后四十年代现大气长波和高空急流大气运动的理论研究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基础。已有5o多年历史的国际气象组织自三十年代起逐渐改变为政府间的组织以适应日益增大的海运、农业、水利特别是远程民间航空方面的服务要求。而我国在这一期间气象工作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在谋求改善地面气象观测网。在抗日战争中观测网受到严重摧残但科学研究开始勉力进行取得一些成绩。

    第一节气象观测网建设和技术进步1.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并推动台站网建设。

    1928年2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决定由中央研究院筹设气象研究所1929年1月成立竺可桢博士任所长。

    竺可桢(189o—1974)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之一。浙江上虞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28—1946)浙江大学校长(1936—1949)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49—1974)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193o)对中国天气学、气候学、气候变化、地理学、自然资源考察等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1929年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钦天山观象台故址新建气象台开始地面气象观测并在几年内配全新气象和地震仪器。先后开展全国最早的气球测风、日射、微尘和大气电观测。1932年开始地面观测。积极进行高空气象观测1929至193o年多次施放气球高空气象自记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但未能回收。1936年3月16日次回收自记仪器取得我国最早一批高空气压、温度、湿度记录弥足珍贵。1935至1936年研究所在南京、昆明和杭州由航空学校的飞机携带专用自记气象仪器进行高空气象观测高度达4ooo米。竺可桢对外国侵我主权长期在我国设气象台站十分愤慨。他深知台站网是气象研究和服务的基础早在1921年就著文呼吁我国应多设气象台并多次著文宣传气象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的重要。1928年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但未得到国民党政府的重视。研究所并无统筹台站网建设的职责但竺可桢克服种种困难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1929至1937年间的台站建设:调查各省已有测候所情况;编印观测规程、规范和整套技术指导书刊;代购国内外仪器;办观测员训练班;三次召开多部门联席会议讨论统一技术规定;促进、协助各省部门建设台站。

    研究所还自筹经费在193o至1942年间设立了3o个直属测候所并且着重于两部一直空白的地区。除北平和上海外其中还有为参加国际极年科学活动而设的峨嵋山、泰山、拉萨测候所;在西北、西南空白区设立的有:酒泉、西宁、同心城、中宁、都兰、安西测候所;与民航部合作而设的有:包头、郑州、宁夏、贵阳测候所;受水利部门资助而设立的有武汉、西安、南郑、榆林、华山、商县、松潘、灌县、广元、大理、保山、昌都、北碚、缙云山测候所等。1942年将尚存的17个测候所交给新成立的中央气象局。193o年研究所开始绘制天气图、布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从此改变了上海法国教会徐家汇观象台把持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研究所还曾致力扩充国内气象电报设立电台抄收东亚、东南亚各国气象电报并广播国内气象电报和预报、警报并与交通部商榷由上海国际无线电台和五处海岸电台广播台风消息和警报。至1936年天气图上国内气象电报已达9o余处。

    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编工作是气候研究的基础。研究所定期出版了1928至1937年1月的《气象月刊》和《气象年报》载有全国台站的逐日气象统计(徐家汇观象台月刊只有月值)。整编出版各地历年温度、降水量资料。1936年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后先后由吕炯(1936年1o月—1943年3月)和赵九章(1944年5月—1946年)任代理所长1946年赵九章任所长。1937年日军入侵研究所于11月迁重庆北碚。

    2.国民党政府中央气象局。

    1941年1o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隶属行政院后改属教育部(1945年7月)又改属交通部(1947年2月)。局长为黄厦千博士原中央大学教授。1943年4月由吕炯接替。气象局于1942年接办气象研究所的直属气象站1941—1944年新设2o个站。抗战胜利气象局迁到南京后展很。1947年6月接办原属国防部气象总站(上海)和4o个站。1947年有直属站1o3个。

    太平洋战争爆后国防部第二厅、国民党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都展有无线电通信的气象测报网和天气预报工作。

    1943—1945年只有两部18个测候所每日加密向重庆气象电报且无国外气象电报实际已不能进行天气预报。1946年迁南京后仍由电报局收集测候所的气象电报和空军各地的气象电报广播1947年下半年增由上海民航电台转来35个站电报天气预报条件有所改善。所属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气象台和定海测候所也进行天气预报。

    1946年接收上海原法租界外滩信号台改设上海气象台。原国防部第二厅上海气象总站并入上海气象台。上海气象台有本地天气预报、海区天气预报和台风警报(由海岸电台广播)、港埠天气信号向各轮船公司预报和天气图。在龙华机场设有气象组独立绘图和布航站、航路预报配合民航航路管制和机场业务。

    1949年2月中央气象局迁广州旋即迁台湾。

    3.省级测候所。

    由于局势开始相对稳定加上气象研究所的推动和协助三十年代有12个省在省政府或建设、农林、水利厅下设了省级气象部门并布设少数测候所;四十年代又增加两个省。但1937年起凡日军入侵所至完全停办。在后方的四川、贵州、福建测站有所增加。在抗日胜利后至解放前的几年中恢复不多。陈一得(1886—1958)云南盐津人师范理科毕业研究气象、天文、地震。1927年7月在昆明自设一得测候所是这时唯一的个人所设的测候所。至1936年6月省教育厅在昆明太华山设省立气象测候所委陈一得为所长。4.海关气象观测网。

    54个海关测候所是最大的观测网。三十年代又新设3个在这57个站中仍只有一个岛屿、7个沿海港埠、7个内地所向徐家汇(1931年起向气象研究所)气象电报。日军侵入后除重庆测候所外其余都在1937—1944年期间先后停止工作。

    5.青岛观象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2年底北洋政府收回胶州湾租界。1924年收回青岛测候所蒋丙然出任所长不久改称观象台有气象、天文、地磁观测。1928年开拓海洋学观测研究工作。1932年得到许多部门的资助建成青岛水族馆。1938年1月青岛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观象台恢复工作。

    6.民用航空气象工作。

    中国航空公司在193o至1943年间气象工作由其通信部门兼办。1937年前有21个航站报告天气。七七事变后航线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后航运增多开辟了昆明、重庆至印度的航线设专职气象员承担物资航运保障气象台站有1o处。抗战胜利后国内航线增至2o多条国外航线增至8条业务量大增。上海龙华机场增设机场气象台站18处。

    7.高空气象观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欧美国家布设气球携带无线电气象仪器的高空气象观测站。战后进入高空气象观测的新时期。高空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日高空气象图的绘制使天气学、气候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获得很大的进步。

    中国在这个时期先后有26个地用经纬仪跟踪气球移动的高空风观测。但入云后便无观测因此这对机场业务有用而对天气预报帮助有限。1944—1947年间驻华美军曾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在我国设1o个无线电探空和测风站供中美空军混合团指挥作战之用。所取得的记录成为我国天气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8.高等教育与学会。

    气象学高等教育自193o年开始中央大学(南京)设地理学系气象组1933年清华大学地学系设气象组1938年浙江大学史地系设气象组。1944年中央大学成立气象系。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气象系。

    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1o月成立于青岛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十多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宗旨是“谋气象学术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展”。届会长为蒋丙然高恩洪、张謇、高鲁为名誉会长。1929年起会务中心转移到南京。至1948年时已举行年会15次。193o年起会长为竺可桢。学术刊物有:《会刊》(1925—1932)《气象杂志》月刊(1935年7月—1937年7月)《气象学报》(1941—1944)。

    第二节外国人所设的气象台站1.徐家汇观象台。

    192o年徐家汇观象台除继续原有业务外开始注意航空需要由云的移动推算高空风1931年1月开始气球测风观测。19o7—1944年在我国先进行高空臭氧观测。日军侵入后工作缩但观测工作未停止。195o年12月徐家汇观象台由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接管。徐家汇观象台地面气象观测连续78年是我国境内最长最完整的。

    2.外国人在内蒙新疆的考察。

    1926年冬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受德国委托与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5月出。气象考察由德国气象学家赫德(.haude)主持。9月28日考察团到额济纳河沿途进行地面观测和测风气球观测。1927年5至7月在百灵庙附近的呼加图沟9月在额济纳河畔的忽图尔(1928年冬止)设站定观测。1931年5月赫德为勘察中德航空路线再度来华带来风筝高空气象探测设备在义肯公(1931年5—9月)和现内蒙海流图和额济纳旗附近的巴音托来(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进行了地面气象观测和123次风筝探测。后来设备由气象研究所购得自1932年9月至1933年5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探测46次。

    3.日本在中国设立的观象台和测候所。

    日本侵占东北后于1933年设伪满中央观象台于长春恢复中东铁路7个测候所并6续新建27个测候所及简易测候所百余处地区延扩至热河和绥远。工作人员大部分为日本人。大连和旅顺测候所直属日军部。

    七七事变后华北各气象台站先停顿。194o年北平成立为华北国立现象台。1939年日军在华北设了18个测候所194o至1944年又增设12处包括山东、河南和江苏少数地方。南方在抗日战争期间测站都停办。只汪伪水利部门于南京、杭州、怀广、蚌埠在194o至1943年曾有气象观测。1932至1937年间日本在台湾增设测候所5处简易测候所23处。1938—1945年增设测候所4处。大部分测候所一直维持到1945年。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第三节延安的气象事业在中国**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早在1939年即在延安马家湾创办了最早的农业科学试验农场——光华农场展农牧业增加供应。并设有气象组进行地面气象观测。

    抗日战争中驻我国的美国空军迫切需要我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1944年7月美军观察员被派到延安并在延安建起气象台。气象台于1944年9月开始多种观测:地面气象、气球测风、高空无线电探空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气象服务十分繁忙曾为**赴重庆谈判和很多次其他领导的飞行作出贡献。1946年4月观测组离去。1945年9月八路军总部成立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张乃召(1912—1979)为领导人。气象台人员11人有邹竟蒙、曾宪波等。

    为支持美军对日军的轰炸机飞行1945至1946年设立了清丰和太行军区观测站。1945至1946年为保证美军飞机来往延安在陕甘宁边区设定边、米脂、庆阳观测站。

    1947年3月14日气象台撤离延安后组成军委三局气象队先后在山西临县三交镇王家沟、河北平山县王家沟进行观测。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许多同志投入接收台站工作后来成为新中国许多气象部门的领导人。

    为建立人民空军作准备**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6年3月在通化成立航空学校成立气象台进行地面、高空风观测和气象预报。1948年1o月在牡丹江航校办气象训练班。1949年6月组建了沈阳、齐齐哈尔、牡丹江、长春、公主岭机场气象台1o月起进行天气预报。12月在哈尔滨、长春、锦州、沈阳、济南、北京、牡丹江成立航校都建立了气象台。7月建立西安等15个机场气象台。不久接管了国民党上海、南京、杭州气象台。第四节科学研究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开始进行气象科学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科研工作主要是在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的领导下进行的。在最后的1o年中由于国内气象资料的积累、科研队伍的扩大和战时开始取得的高空气象资料进一步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下面列出主要成果的内容括号内为主要研究人。

    (1)气候资料的整编和主要气候要素的分布图(竺可桢、张宝坤、吕炯、涂长望)。

    (2)气候成因研究:地面、高空基本气流及其季月变化(竺可桢、陶诗言、高由禧、刘匡南);气团性质和分类(赵九章、涂长望、张丙辰);季风的形成和活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竺可桢、涂长望、黄仕松)。

    (3)中国气候区划(竺可桢、涂长望、卢鉴、张宝坤)。

    (4)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变迁(竺可桢、郑子政)。

    (5)天气学研究:气旋路径分类(蒋丙然沈孝煌);气旋与锋(么振声、卢鉴、涂长望、张丙辰);寒潮活动(李宪之、卢鉴);台风(竺可桢、李宪之)。

    (6)中国天气与大气环流和大气振动的关系(涂长望)。

    (7)大气环流理论(赵九章、叶笃正、朱岗昆)。

    这3o年中在气象研究所的努力推动和协助下一些省份农业、水利部门开始重视气象科学研究地面气象观测网的建设有了进展到1937年达到一定规模但在日军入侵时东部除福建外台站多随之消失。但西南和西北有所增加。下表列出1937年和1945年存在的各级测候所数目统计。由于资料不足表中没有包括军事和民航部门的台站。4级所属每天只观测1—2次观测项目少的简易所大多不能维持长久作用有限。

    1937年和1945年各级测候所统计1937年1945年台站等级1234总计1234总计本国设121oo1893366371394167117391外国设4191437743111o125总计161192o3373711121o5177118416这3o年中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建成一个分布全国的、稳定的、有基本观测、通讯和质量控制的气象观测网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天气预报工作。受气象观测网不完备和落后的限制这时期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中国这样一个广大而地形复杂的国家的气候和气候区域只能有了个轮廓的了解对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缺乏研究对天气学的众多方面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11本章涉及的有些年月和机构等因记忆和资料所限可能不够准确尚待进一步考订。第五十八章物理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然而在中国实现科学和民主的任务还很艰巨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始终严重制约着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展。尽管如此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奠基和初步展的时期也是近代物理学在我国生根芽和成长壮大的时期。

    第一节物理学教育1.大学物理学系的设立。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物理学系(或数理系、理化系)如:金陵大学(1912)、北京大学(1918)、大同大学(1919)、南开大学(1919)、东南大学(1921)、北平师范大学(1922)、厦门大学(1923)、中山大学(1924)、清华大学(1926)、燕京大学(1926)、浙江大学(1928)、武汉大学(1928)、交通大学(193o)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我国设有物理系(或数理系、理化系)的大学已过3o所。随着在国内和国外物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出国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的6续归国大学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物理学高等教育已在我国具有一定的规模。

    大学物理学教学在二三十年代有了明显的改进。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于1929年成立理学院以实验科学为主要展方向这在当时国内实验科学尚不达的状况下是比较新颖和独特的。193o年该校物理系开始招收研究生。三十年代初该校物理系开设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共37门其中必修课16门选修课21门有的课程还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展。该系建有普通物理、热学、光学、电学和近代物理五个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厂设备先进仪器一流。图书方面物理学各科的重要书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文集以及19oo年以后的各种重要期刊均多齐备。系里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会报告研究成果、评介新成就与新展学术风气浓厚。其他各大学对科系的建设也都颇为重视。总之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各大学的物理系都力图给学生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广泛教育。

    2.留学人员及其归国后的教学等工作。

    早年赴国外留学深造的人员大多学成之后立即归国献身于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但由于受到国内种种条件的限制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困难很多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培养物理学专业人才。因此他们既是物理学家更是物理学教育的专家。

    这一时期许多大学里都有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些老前辈执掌教学如:颜任光、丁燮林、李书华、王守竞、饶毓泰先后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叶企孙、吴有训主持清华大学物理系;谢玉铭主持燕京大学物理系;胡刚复主持东南大学物理系;等等。各校均聘请知名教授任教如三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五位教授真可谓人才济济。这些曾经留学欧美的著名学者在各校建立实验室开设反映最新成就的课程进行理论与实验并重的物理学教学。他们的出色工作使这些大学的物理系享有盛名。

    物理学教学所必需的实验仪器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方面留学人员亦作出了很大贡献。1925年颜任光和丁佐成创办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该公司有实验室修理和制造各种实验仪器。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物理仪器。1929年中国科学社在上海设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也进行仪器制造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逐渐有所展。此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也有制造。

    3.教材、译著与专著。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物理学家们根据自己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许多教材。其中供中学物理学教学用的有:丁燮林和王书庄的《初中物理实验》(193o)、《高中物理实验》(193o);倪尚达的《高中物理学》(1933);戴运轨的《开明物理教本》(1931)、《高中物理学实验教程》(1933)、《正中高中物理》(1938)、《初中物理》(1949);方嗣欔的《物理实验》(1932)、《初中物理学》(1934);严济慈的《高中物理学》(1948)、《初中物理学》(1949);等等。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相当流行很受欢迎有的曾多次再版。它们对于提高中学物理学教学的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我国物理学家们从二十年代起就编写供大学物理学教学用的中文教科书从而改变了在我国大学里曾经一度使用英文教科书的局面。比较有影响的如:李书华的《北京大学物理实验讲义》(1924);叶企孙和郑衍芬的《初等物理实验》(1929);倪尚达的《无线电学》(1929);萨本栋的《普通物理学》(1933)、《普通物理实验》(1935);戴运轨的《大学普通物理学》(1941);严济慈的《普通物理学》(1947)等等。

    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我国学者翻译了许多物理学书籍包括学术专著、通俗读物、教科书等。据统计1911至1936年的25年间我国译刊科学书籍495种其中物理学书籍52种占1o.5%。1在这些物理学书籍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书其著者是著名物理学家如牛顿、法拉第、迈克尔逊、普朗克、密立根、爱因斯坦、布拉格以及罗素、石原纯等。而在译者之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我国著名学者、科学家或翻译家如何育杰、夏元瑮、文元模、周昌寿、张贻惠、杨肇燫、郑贞文、张钰哲、任鸿隽、郑太朴等。这些译著不仅包括许多颇负盛名的教材而且还有不少学术专著如《相对论浅释》(1922)、《最近物理学概观》(1922)、《物质与量子》(1936)等等其原著就很有名译书也很有影响。抗日战争期间物理学家们在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翻译世界著名科学著作为日后国家复兴和科学进步作准备。如:严济慈和李晓昉合译的《理论力学纲要》(1938);王普译的《原子物理学入门》(1945)、《核子物理学入门》(1946);6学善译的《力学概论》(1949)、《柔体力学》(1949);许国保译的《热学与声学》(195o);杨肇燫译的《电学理论》和《电学原理》(1951年再版)等等。

    我国物理学家在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也撰写了不少专著。如:谢玉铭和c.h.corbett(郭察理)的《物理学原理及其应用》(英文本1924;中译本1928)、《物理学实验》(英文本1924);倪尚达的《无线电学》(1929);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其结构》(英文本1939);萨本栋的《并矢电路分析》(英文本1939)、《交流电机基础》(英文本1946)、《交流电路》(1948)、《交流电机》(1949);黄昆和玻恩(m.Born)的《晶格动力学》(1954);等等。这些专著颇负声誉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被用作教本或被视为经典之作。

    4.人材培养。

    我国物理学教育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前半期得到了较大的展培1参阅周昌寿:《译刊科学书籍考略》载《张菊生先生七十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实际上按周昌寿所列的书目其中物理学书籍近6o种约占12%。

    养了许多物理学的专业人才。然而总的来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缺乏安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迫内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量散失师生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迁到重庆;浙江大学迁到贵州湄潭。在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们坚持教学和开展学术活动在此期间培养出的学生中后来多人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黄昆、朱光亚等等。

    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老一辈的物理学家献身教育与研究事业为国家培养年轻人才。像胡刚复曾先后在11所高等院校筹建物理系或理学院或在其中任教。清华、燕京和北京三所大学的物理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学有师承后继有人保证了中国物理学事业的不断展。

    第二节物理学研究1.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国外进行和完成的。

    这种状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国内缺乏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而且也是由于国内缺少实验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缺少理论研究所必需的资料信息。我国国内的物理学研究从二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展起来。

    然而无论在国外抑或在国内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奋努力在纯粹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许多成为我国物理学某领域或某分支学科的开创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有些还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下面仅列举若干人物与事项以简要明之。二十年代初叶企孙用x射线法精确测定的普朗克常数值曾一度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采用他也是我国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研究的物理学家;饶毓泰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谱得到重要成果;严济慈在光谱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吴有训从实验上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开创了我国国内的x射线研究;王守竞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应用于原子分子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施汝为在我国国内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的研究;萨本栋在研究交流电机和电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赵忠尧在193o年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张文裕现μ介子和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吴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谢玉铭三十年代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研究事实上现了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得到肯定的“兰姆移位”;王竹溪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有出色的成就;王淦昌在四十年代初就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周培源深入研究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以及流体力学湍流理论;钱三强和何泽慧关于核裂变的研究尤其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为国际物理学界所公认;6学善、余瑞璜、钱临照等分别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x射线晶体分析Fourier新综合法研究、金属晶体的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葛庭燧在金属物理方面有许多为国际公认的创性研究;汪德昭、马大猷分别在声和声纳的研究、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创性的成果;王大珩研制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贡献很大;钱伟长创立了以三维弹性理论和张量分析法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的内禀理论;钱学森、郭永怀等在高声流亚声和声混合流动问题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为空气动力学的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彭桓武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晶格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等等。

    大体上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抗战之前较多从事实验研究尤其是在光谱学方面;抗战期间则大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其次是应用光学研究;抗战之后也较多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总之物理学研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

    2.专业研究机构的情况。

    我国专业性质的物理学研究机构在二十年代后期逐渐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

    1928年6月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在此之前3月在上海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该所下设物理、化学和工程三个组。7月三个组独立为三个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遂告成立由丁燮林任所长。研究所先后建立起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物性、x射线、光谱、无线电、标准检验、磁学等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场。研究所除开展各项研究外还制造理化仪器供全国中学和大学及研究机关之用。仅中学仪器一项至少制成两千六七百套为促进我国物理科学的展作出了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物理所内迁始迁昆明继迁桂林再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物理所于1946年复迁至上海。同年丁燮林辞职由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兼任所长。1946年冬议迁南京九华山麓并将地磁部分并归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47年秋吴有训受聘任所长。同年冬在南京建成实验大楼图书仪器遂次第运宁至1948年3月全部迁竣。新建的实验大楼有图书室、原子核学实验室、金属学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光谱学实验室、恒温室、以及金工场等。与此同时二十年间物理所的研究队伍也有很大展。1928年仅有专任研究员4人助理员4人;1948年已有专任研究员7人兼任研究员2人专任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助理员5人。

    1929年9月我国另一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该院初期设理化等各部理化部长由副院长李书华兼任。同年11月物理学研究所成立属理化部李书华兼主任。193o年严济慈被聘为物理学所主任。1932年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合作创办镭学研究所亦属理化部又聘严济慈兼镭学所主任。1935年该院取消理化等各部直接设研究所并改主任为所长。严济慈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并兼镭学研究所所长。同年镭学所迁往上海。抗日战争爆后物理学所内迁昆明。抗战胜利后物理学所迁回北平。1948年镭学所改组分为结晶学研究室(上海)和原子学研究所(北平)前者由6学善主持后者由钱三强任所长。物理学研究所设有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金工场、光学工场等机构。研究工作主要有光谱学、水晶构造、压电现象、照相片之感光性、地球物理等几个方面。抗战期间该所主要进行应用光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面的工作。为适应战时需要曾制造最高放大倍数为14oo倍的显微镜5oo余架供教学、医疗和工业所需;磨制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等)的光学玻璃部件3oo余套供道路和水利测量所需;制造水晶片振荡器1ooo余具供后方无线电台及盟军无线电收报机用;另外还在云南及贵州进行物理探矿1o余处。镭学研究所设有放射学、x光、光谱学等研究室及化学实验室主要进行放射性元素研究和x光研究。抗战期间该所力图利用固有设备从事理论与实用问题之探讨研究范围属于放射学、结晶学和光学方面;另外曾制紫外光灯十数具以应军令部及当地医院之需求。1934年物理学研究所与镭学研究所共有专任研究员2人兼任研究员3人助理员9人。1948年物理学研究所有专任研究员7人镭学研究所有专任研究员4人。

    继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建立研究所之后1932年5月军政部兵工署理化研究所成立其中物理部分设金属、弹道、光学、材料、电学共五个试验室。研究问题包括:特种合金钢的物理性质及其金属组织钢的热处理与其物理性质及金属组织的关系各种棱镜的制造军用通信设备光感器无线电遥控器等等。此外在昆明和贵阳的兵工署所属工厂由龚祖同主持设计研制多种军用光学仪器供抗日前线将士使用。

    3.大学研究机构的情况。

    二十年代末国家批准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研究部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清华大学于1929年成立理学院第二年该校物理系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物理系着重展研究部。在短期内建立起了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学等研究室。用于研究的设备和仪器有:x射线设备、γ射线设备、大型电磁铁、石英摄谱仪、示波器、无线电射与接收设备等。除清华大学外6续设立物理学研究部的大学还有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等。

    抗日战争期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仍设有研究院继续开展科研工作。1939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无线电、金属、航空、农业和国情普查等五个特种研究所进行了一些直接为政府军事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叶企孙任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为金属研究所所长任之恭为无线电研究所所长庄前鼎为航空研究所所长这三个研究所的工作都与物理学关系密切。

    4.研究刊物及论文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理学论文很可能就是李复几的博士学位论文《关于p.Lenard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19o7)。至二十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在国外刊物上表的论文全部都是他们在国外进行研究的工作成果。大约193o年左右我国学者在国内进行研究的工作成果开始见诸于国外刊物。吴有训的论文《单原子气体所散射之x射线》就是他在清华大学进行的工作于193o年表在英国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将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表在国外刊物上的最早的论文之一。

    据统计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国内外表的研究论文和科学报告总数将近1ooo篇。它们几乎全部都以外文(英文、法文、德文)表。大量论文散见于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各种学报或学术刊物一部分表在《中国物理学报》上还有一些刊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集刊》、《(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丛刊》(以上《集刊》和《丛刊》于抗战爆即停刊)、《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甲种)》(该报告至195o年共出版五卷28期)以及各大学的学报。

    第三节中国物理学会1.成立经过及组织机构。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932年是我国物理学工作者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