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八十五章:加税涨工资

第八十五章:加税涨工资

800小说网 www.800xs.me,最快更新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后世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最直接最明显的,便是大明的财政系统。

    或许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是小农民出身,对财政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政策有着片面的认识。总之,大明的财政水平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

    尤其对比宋代,明朝的税收可以说是倒退了几百年。

    宋真宗时代,国家财政收入1.6亿两白银,而大明在穆宗皇帝隆庆年间每年财政收入只有3078万两,不过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农业税占明朝政府总收入的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不仅少,质量也差。

    虽然都讲宋朝商业发达,故而商税众多。但实际上,大明的商业初年的时候可能不如宋朝发达。但到了明末,江南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已然发达到了堪比宋朝甚至超过的景象。

    但到了明代,比起宋朝的时候商税反而更加稀少了。不仅如此,除了农业税外,工商杂税的比例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宋代财政收入早就实现货币化,太祖皇帝却把税收制度倒退了几百年,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

    “衙门内的传令、狱丁,都由各乡村轮派,即使文具纸张,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类的修理也是同样零星杂碎地向村民征收”。

    “全国盖满了此来彼往短线条的补给线,一个边防的兵镇,可能接收一二十个县份的接济;一个县份也可以向一打以上的机构缴纳财物”

    万历二十年,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二十七个不同的机构交款,但总数则不出白银二千两。

    如此财政税收的制度下,整个帝国财政充斥着原始小农式的短见与浪费。不仅是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是造成了整个制度上缺乏对商业金融的考量,在帝国结构设计下便造成了先天的不足。

    更加致命的是,大明的税收数量基本上建国初期就开始确定,1377年,太祖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178个税课司局,固定他们的税收额度。

    1385年,太祖皇帝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1393年,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900石,太祖皇帝对此很满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

    此后,整个大明财政体系也只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户部与其说是帝国的财政部门,不如说是总会计部门。不仅大明六部包括其余中央部门都有自己的税收大权,就连一些基础性的修修补补户部也没有权限。

    李邦华就任首席大臣虽然权柄俨然首相,但实际上,在大家都没有摸清楚朱慈烺的秉性之前,大明依旧按照原来的模式在运行。

    故而,实际上税收政策的一点更改都是需要得到皇帝授权才可以的。

    这也就是这一回李邦华几人求见朱慈烺的原因。

    对于两人要求的改革,朱慈烺当然不会反对。他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抽出时间这才没有着手罢了。

    然则,朱慈烺看两人的表情,也纷纷明白,他们被惊到了。

    大明的财政,要说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失衡严重缺乏科学的调整涉及。更是在实际的征收之上有着极大的失衡。

    尤其是在征收对象上,更是堪称致命。

    而这,便是官绅免税。

    在后世,大部分人或许会觉得哪怕是高官显宦,照样也得纳税。不管免税以及逃税的法子多么繁多荫蔽,至少从法律上讲,人人都得纳税。

    但换个时候,在大明可就不是这回事了。

    按照常理讲,既然是大明子民,自然要人人纳赋税徭役。但显然,大明的官绅是不如此的。

    太祖皇帝在时诏谕:“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也就是所,洪武年间时官绅是不需要服徭役的。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则规定,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最后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时优免新例规定,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免税条例也只是一种额度,也未必会有谁都用得上。比如海瑞,还不是死的时候连个丧事都办不起

    然则,这又涉及到大明复杂的基层生态了。比如那范进中举为何能欢喜得癫狂过去当真只是有了一个考进士的机会吗那定然不是,纵然是举人可以直接当官,其实也难讲能当个什么官儿。毕竟,候着等官的人可太多了。

    这一切,便是在这: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上。

    只要有了这个免税资格,哪怕你之前一穷二白没有一千两百亩地,那只要想有就立刻能有了。

    当然不是说举人有本事能够强取豪夺不犯法,而是当了举人便立马能当个老爷,有的是那本乡邻里笑嘻嘻地将田地进献个举人老爷,挂在举人老爷的名下。

    为的,便是免税。

    毕竟,在大明治下,实在是有无穷无尽的徭役赋役等着百姓们去承担。相反,要是将田地挂在官绅的名下,这些无穷无尽的烦扰顷刻间就消失干净。将田地进献出去的百姓自然是依旧还自己耕作,只需要贡出一份收入给举人老爷。而名下寄着田地的举人老爷也能凭空得到一份收入。

    唯一受损的,只有大明税收。

    更加隐性受损的,便是那些无处将田地仅限的小老百姓,他们要更瘦加税过后的重担。

    谁都明白,官绅比起小民百姓而言显然是有力者,比起其他平民百姓更应该承担赋税。但在大明,这逻辑却掉了个头。

    免税被当作一种特权赠予给了大明官绅。就是朝堂要加税,亦是只能加到小农身上。

    可要动这一块蛋糕

    李邦华与傅淑训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都是在京高官,李邦华位居一品,傅淑训加上赠官也是位居一品。身后都有免税一万亩田地的优待,这一茬要是没了,动的可是切切实实的利益。

    甚至,就算他们勉强想要推行,能有多出力亦是可想而知。

    朱慈烺如何不明白他们的心思

    “朕意已决。”朱慈烺道:“但朕既非暴戾刻薄之人,亦非莽撞少谋之人。岂能不明白国家大政,一举一动都要三思后行的道理诸位爱卿只管放心行事便可。若是你们听了朕接下来的话还以为不妥,朕可以暂缓。”

    李邦华与傅淑训缓缓颔首:“老臣洗耳恭听。”

    朱慈烺悠悠地道:“我大明职官之少,俸禄之低,历朝历代实属罕见。朕,亦是不愿意坐看这一点啊。这大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想要用之于民,自然也要有一套良好运转的管理体系。而官吏的待遇便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从朕执掌临清户部分司的时候便已然做了。诸位爱卿,就没有想说的吗”

    听朱慈烺如此一言李邦华与傅淑训既是欢喜,又是忧虑。

    李邦华当即感叹道:“此乃大事,更是大善啊。吾皇仁慈。”

    傅淑训先是纠结了一下,一想到额外的支出他就头疼,但既然是加薪,那自然是可以提高效率,解决税收问题的。傅淑训很快就搞明白了主次,笑道:“吾皇英明,此乃我大明之幸。”

    没有哪个员工不渴望加薪的。

    尤其是在工资太低,历朝历代都罕见低的情况下。

    大明宣德时朝臣月薪止给米一石,外官不过三石,原来的俸钞,因为贬值,每贯实值二三钱。洪武年间倒是好一些,俸禄都是全给的米,但有时候也用钱钞折支,照例特价钞一贯钱一千抵米一石,但大明宝钞后来发行太过泛滥一文不值,于是又增加到每石米换算包抄十贯。

    正统年间的时候有规定,五品以上,十份的俸禄里二份米八份钞,六品以下,十份里,米三钞七。后又改在外官月支禄米二石,其他的全都发宝钞。照比例推算,正一品月俸得米十七石四斗,其他的折算宝钞五百九十六贯,用一贯值三钱计算,只有一千七百八十八文。

    外任正七品官知县实际上能拿米二石,包抄五十五贯,算起来只有一百六十五文。这么低下的俸禄,只依靠工资,谁都没法正常生活。实际上变相逼迫大臣贪污。反过来造成朝堂税收更加艰难。

    无论于公于私,李邦华与傅淑训都是大为赞同。

    既然有了加薪这一张牌,参考此前军衔制后大明的俸禄水平,李邦华与傅淑训脸上表情便好看了许多。

    “其余姑且不论,先将京畿这里试点起来吧。”朱慈烺笑着,喊来几人,低声吩咐了起来。

    后世都吐槽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像是废纸一张,擦屁股都嫌硬。说起来,朱慈烺每回擦屁股的东西其实就是宝钞司出产的。宝钞司。是四司,也就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之一的衙门,掌制造粗细草纸。皇帝所用的草纸由内官监制作,就是来源于这里。宝钞司虽然名字里有宝钞两个字,但这其实不是制造大明通行宝钞的地方。

    真正负责宝钞事宜的衙门叫做宝钞提举司,位列户部门下。

    今日,徐焕武进了内城,在城西鸣玉坊靠近新开道街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是一处中式四合院,门庭不大,十分老旧。只有一个老头在门房里依墙睡觉。

    角落里,一块陈旧的牌匾显露着这里的身份。

    这是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货币的地方。

    徐焕武在门前立定,足足等了百余息,直到身后的人都烦了。那老头才发觉有人进来了。见来了生人,老头一脸惊讶。但很快,老头就反应了过来。这会儿的老头仿佛发觉了自己乃是衙门的门房,板着脸撑出一些威严,但这会儿肚子里却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见此,徐焕武倒是笑了:“老伯,眼下已经过了午时了,还未开饭呢阿桂,给老伯送点吃的。”

    “哎呦,原来是军中将士。”这会儿,老头终于看到了那阿桂身上的军装,面色一变,但紧接着就是疑惑:“不知这位将士来此有何贵干”

    “贵干么”徐焕武望着顶上宝钞提举司上的牌匾,道:“当然是有的。来人,将这里门庭换掉。”

    紧接着,一块硕大的门牌换了上去。

    “大明帝国中央银行。”

    徐焕武手中拿着一封任命状,从今往后,这就是他的新工作了。

    大明二七六年十月一,对于大明而言是一个平静的日子。

    宛平县衙里,清晨的阳光升起,吴英科麻溜爬了起来。作为宛平县的县令,他可是每天都忙得喘不过气来。

    尤其这一回连番大捷又是圣上大婚,吴英科更是忙得头大如斗。

    不过,当吴英科上衙的时候,忽然发现户房的书办费丁苦着脸:“县尊,出事了。”

    一见来的是户房的费丁,吴英科顿时心里一惊。这关节出事情,不会是秋粮出问题了吧顿时,吴英科急切问道:“到底是出了何事”

    “本月的俸禄连带此前的加俸犒赏都下来了,可是可是”费丁苦闷道:“折了五成的钞啊”未完待续。